分享

《绿皮书》,没有消除不了的成见,只有不了解的独立个体//高居贤

 新用户5081Rnfw 2022-02-11

特别感谢闺蜜嘉,奥斯卡获奖最多项的《绿皮书》电影刚在海口上演,就请我去看。

两个人的故事,一个白人司机,一个黑人钢琴大师,没有大片的热闹和震撼。只有娓娓道来,平铺直叙。

一白一黑两个人两个月的“旅行”。

我和闺蜜看得津津有味。

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刚刚获取奥斯卡最多奖项,而是看了才更加认可:奥斯卡评奖,真不是徒有虚名!

如果有人看不下去,看不出门道,只能说是欣赏角度不同,看不懂!

奥斯卡大奖,从来都只颁发给人性。

这部片子还有特别之处:改编于真实故事,两个主角都有生活里的原型。

影片中白人司机的原型,编剧竟然是他儿子,他收集的信息更多来自于自己父亲。

编剧表示,自己完全是基于第一手材料来创作这个故事的,他父亲自不必说,即便是唐·谢利本人,他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其进行过多次电话采访。当时根本就没考虑过要采访他的家人,因为那段旅行本来就只有他们两人,旁人并非亲历,自然不如直接问他俩来得直接。而且,对于哪些能拍,哪些不能拍,谢利当初同意接受他采访时,都有严格约定,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个剧本是经过钢琴家唐本人审核的。甚至于影片在他过世之后才能拍摄、上映,也都是他提出的要求。

这些,成了观看这部影片不可缺少的前提准备。

也许因为我自己简单明了的生活经历,导致我对任何人和事只是简单浅显的理解,没有能力了解其背后隐藏的深刻和复杂,观看电影也一样。

绿皮书看似娓娓道来,平铺直叙,实质却包含政治和深刻的暗喻。美国曾经的种族歧视种族隔离,在这部电影里我才有机会体会。

白人里的底层—-司机,黑人里的顶层—-钢琴艺术家,两个肤色、阶级、观念、性向迥异的男人,在相处中碰撞出一个个矛盾,它们循序渐进,探讨的问题也从这些表面的差异逐渐深入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本片由两位主角之间的碰撞开始,循序渐进地上升到地域,种族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

极其不协调的两个人,由开始相互抱有不可调和的成见和矛盾,相处别扭难受,到两个月形影不离的相伴,不由自主地相互渗透影响,成了相互理解的朋友。

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没有消除不了的成见,只要努力去了解对方独立的个体,承认并容纳。

最后,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用理性的方式争取保护自己的尊严,比拳头更有效!

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所有争取平等尊严时,为什么总是那么喜欢依赖拳头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