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独”家庭的痛

 李爽爽姐 2022-02-11

    生活的精彩在于生命的延续,会让你觉得因为有了生命的延续而有了希望,一切值得。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庭因为丧子,让整个家庭处在崩溃边缘。

    “精神支柱没有了,生活动力也没有了。这是一种无法想象,无法体会的痛苦。”

    这个世上悲伤的事,不是葬礼,而是要求一对父母出席自己孩子的葬礼。

    还记得2015年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年仅20岁的消防战士訾青海壮烈牺牲,两年后,51岁的母亲通过试管婴儿技术,生下双胞胎。

    他们换生活一种希望,在冒着生命危险换取生活的生机,而在吃瓜群众眼里却满满的恶意。

    评论区总会有些人对此站着不腰疼的评论让人心寒:

    “想不明白,都这把年纪了,生孩子对孩子公平么?”    “一出生的孩子就成为哥哥的替代品,这分明是父母的安慰剂。”    “等孩子们长大,你什么也帮不上忙的时候,是孩子们的累赘,确定孩子那时候不会怨恨你们么?”    自从有了网络平台,言论自由之下,更是多出来很多恶语中伤的评论,但是站在失独家庭的角度,你真的能理解一个家庭所承受的痛苦么?就如此这般草率的评论,恶语中伤?    诚然,从人类优生的角度来讲,高龄产妇生育所面临的风险是常人的几十倍,但是如果不是走到了悬崖边上,谁又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生育?

    一个被封存五年的馒头是一位父亲记录孩子当天吃剩下的半块馒头。

    15年前,清华大学潘教授35岁儿子突发心脏病去世,在去世前他给妈妈发信息,“妈妈,我心脏不舒服。”    但那时老两口已经睡下,第二天才看见儿子的呼救,但为时已晚。    从那时起,潘教授的手机就再也没有关机过,生怕错过深夜的求救。    而白天,他总是西装革履的去清华体面的工作,晚上到了家,就变成另外一个人,整夜抱着孩子的骨灰入睡,口中呢喃到“孩子,让爸爸抱抱你”,就这样睡在地板上竟8年。

    没有失去,根本体会不到“失独”两个字的分量,在广东日报曾采访过一群失独家庭的聚会组织,采访中发现,很多伤痛都可以被时间抹平,唯有丧子之痛,无法痊愈。

    为人父母者,半生皆已过。

    骤然失独,望身前,死神隐约可见;望身后,来路空无一人。  

    行走在漫天黑暗中的人,如果看不到光,是没法走下去的。

     如果通过科学技术,身体还健康,年龄又不是太超纲,谁也不会愿意冒着高龄产妇的危险去生育。这或许就是他们想要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失独家庭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也没有那没多的“应不应该”。

    有了孩子就是他们生命的重启,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重新振作实属不易。他们需要的是鼓励、是支持,而不是吃瓜群众的质疑。

    未经他人事,莫论他人非,虽言论自由,但也请口下留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