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世界噪音日”,让我们一起来看噪音引发的相邻关系纠纷大数据分析,透过声音看生活。 数据显示,2492件纠纷,其中1443件要求赔偿损失,934件要求支付费用,384件要求停止侵害,133件排除妨害,132件要求赔礼道歉。其余的有消除危险、消除影响、修理等。 数据显示,2492件纠纷,空调机引起的达到了1017件,占比40.81%;装修引起的有911件,占比36.56%;因排水发出噪音的纠纷有20.86%;其他如小孩吵闹、唱歌、运动等发出的噪音仅有52件,占比2%。 这反映出,安装的空调、装修房子产生的噪音,长期持续,无时无刻不存在,因此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让人难以忍受。相反,人们的生活噪音,短暂以至于能够容忍。 噪音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变得烦躁易怒,影响睡眠,造成疲劳,无心工作学习,140分贝以上的噪音(烟花爆竹的声音)会引起身体不适,严重时会损坏人的听力,甚至诱发多种疾病。 噪音已对我们的生活、身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邻里之间发出的噪音,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数据显示,上海市因噪音引发的邻里纠纷较多,其中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和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审理了196起和234起;其次是北京市, 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和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审理了85起和99起;辽宁发生该纠纷的数据排名第三,其中沈阳市发生了113起。 只有26.03%的案件原告获得法院的支持,33.69%的获得部分支持,40.28%的不受法院支持。 民事案件中,原告负有举证责任,对自己的诉请要提供证明。噪音引发的相邻关系纠纷40.28%原告不受支持,可能与举证困难有关。 在2015-2020年,共有2492起公开的噪音引发的相邻关系纠纷案件,基层法院审理了64.95%的噪音引发的相邻关系纠纷,中级法院审理了33.80%,高级法院审理了1.25%;一审案件有1622件,二审810件;做出判决的案件有1560件,有703件维持原判,驳回起诉的53件。 可见,在日常生活中,三分之一的噪音引发的相邻关系纠纷,在一审法院并没有被化解。 ![]() ![]() 《民法典》 第二百七十二条 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 第二百八十八条 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 ![]() 面对施工噪声、交通噪声这样的“大老虎”,以及身边邻里噪声这样的“小苍蝇”,普通居民该怎么做才能维护自己安宁的生活? 首先,要明确自己有哪些权益。 邻里之间的噪声污染,侵犯了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权。民法典在体系安排上将安宁权归位于人格权项下的隐私权。 ![]() ![]()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隐私权】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 除了《民法典》的规定,各省市也有自己规定。比如北京市规定法定休息日、节假日全天及工作日12时至14时、18时至次日8时,禁止在居民住宅楼内进行有噪声的装修。 其次,遇到噪声如何解决? 一、居民可以直接向居民委员会、小区业主委员会等组织投诉。县官不如现管,由居委会出面解决,既能避免与邻居的正面交锋,更具有威慑力,比自己与邻居沟通的效果好太多。 二、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拨打环境保护部12369环保举报热线。 三、选择报警。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一)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使用高音广播喇叭; (二)违反当地公安机关的规定,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过大音量的; (三)未按本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规定采取措施,从家庭室内发出严重干扰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噪声的。 ![]() 四、向法院起诉。 如果上述措施都不管用,居民还可以通过法院诉讼途径解决。广场舞扰民,邻里噪声、狗叫等都属于侵犯安宁权的行为,此类行为在过去最多只能借助相邻权来维权,但举证门槛高、难度大,在《民法典》实施以后,可以直接依据安宁权来维权,要求判决侵权方来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在内的法律责任。 热点大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