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

 丘山三也君 2022-02-11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402期

  ——野史纲目——

明朝小冰河时期,持续时间长达50年,死亡人口过半,江苏,上海,河北,福建,广东地区狂降暴雪,甚至有学者认为,明朝小冰河时期,是造成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图片

根据英国科学家预测,地球会在2030年,因太阳休眠再次进入小冰河时期,这一成果,当年被公布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国家天文会议上,预测在2030年太阳活动将减少60%。

准确来说,应该是明清小冰期,这一影响范围极大的灾难,始发于公元1550年,断断续续持续到公元1851年,而明朝小冰河期指的是公元1650年至1700年,这段时间也是最为严寒的50年,而就在这段时间明朝灭亡了,这一段悲痛的历史被记载在《阅世编》中,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粮食产量大幅减少,人口数量骤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流浪地球》,明朝小冰河期,简直就相当于《流浪地球》的翻版,只不过地面也没有达到那种完全让人无法生存的地步。

发生于明末清初的明朝小冰河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有史以来严寒无比的几十年,当时平均气温远低于现在,而且伴随着这种极端天气,还有干旱和水涝灾害同时发生。

根据我国著名气象专家竺可桢院士的记载,当时小冰河期确实造成了大规模的社会动乱,而且在我国历史上,一共存在4次小冰河期:

图片

历史上的第1次小冰河期发生在我国周朝时期,当时周朝管辖的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粮食减产,植物达到无法生长的地步,不仅直接影响农业地区,就连牧区也没有足够的牧草来供给牛羊,这一时期为了生存,许多少数民族不得不南下,去侵犯当时本来就受灾严重的周朝领土,而周朝也因此向南迁都,直接影响了历史格局,最终形成了东周的分裂割据局面。

第2次小冰河期发生在我国东汉时期,这次小冰河期持续时间很长,寒冷的气候条件,直接导致百姓们颗粒绝收,各个地区相继发生饥荒,以至于严重到一定时候,很多贫困地区的父母,为了能够让子女生存下来,同时也让自己苟活,迫不得已将子女换粮食,发展到一定程度,更是发生了同类相残的惨剧,最严重的时候,也出现了少数民族独断侵扰中原地区,也就是后来历史上荒唐至极的五胡乱华,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图片

第3次小冰河时期,发生在唐朝末年的5代10国时期,持续时间一直到宋朝初年,自然也伴随着粮食减产,人口数量减少而发生,这一时期,人口数量从6,000万锐减至2,000万,当然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战乱导致,不过气候条件也是罪魁祸首,要不然也不可能造成分裂割据,大范围的饥荒。

第4次小冰河时期自然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要讲的明清小冰期,要不然也不可能发生著名的李自成农民起义事件,如若不是因为这段时期的极端天气,游牧民族也不可能大举南下,造成清军入关的情况!

不得不说,明朝末年的小冰河期,人口数量减少一半,比起前三次,确实要好很多,前三次的人口数量锐减,加上战乱因素,基本都在4/5左右。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次的小冰河期,我国引进了原产于美洲安第斯山区和智利沿海地区的马铃薯,也就是我们今天司空见惯的土豆,这本来是印第安土著的主要食物,后来随着欧洲的探险家远涉重洋,在世界各个地区发展殖民地,先是在公元1536年,由西班牙水手带到欧洲,荷兰人在1598年,将土豆带到日本,没多久就传到了中国,直到17世纪才被传到印度。

由于马铃薯不仅抗旱而且高产,再加之块茎主要生长在地下,配合在公元1593年引入中国的番薯,有些地区也将之称之为甘薯或者是红薯,加上玉米,才让接近一半的人存活了下来。

当时红薯被带到中国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有一个名叫陈振龙的福建生意人,是明朝人,带着儿子陈经伦,率先看到了这种心脆多汁,产量高,而且生熟都可食用,更适合贫瘠土地的宝贝作物,由于他们所在的家乡福建,本就多为山地,他觉得将这东西带到中国,一定能够改善粮食不足的局面,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将甘薯带到中国。

图片

甘薯的宝贝属性,自然也是被其他人知道的,尤其是西班牙的殖民者,尽管他们在当时菲律宾种植甘薯,但是却严格限制出境,聪明的陈振龙,将甘薯藤,和粗大的麻绳混合编制,然后涂抹上污泥,混过了殖民者的检查,然后渡海行船7天7夜,才最终带到福建厦门。

当然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气温最低,应当属于明朝末期,也就是公元1600年至1644年,不过无论如何,公元1600年至公元1700年这段时间,正属于明末清初,很大程度上,明朝灭亡与明朝小冰河期脱不了干系!

根据清朝初年的历史学家谈迁《北游录》记载:公元1653年,他乘船从家乡杭州到达天津,后到北京,同年11月,运河就已经结冰封冻,持续时间一直到来年3月,整个冰封期长达110天!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在继位之后,其实除了国家治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天灾人祸也不容小觑,而他恰好在那个时期当了皇帝,当时全国灾情严重,而这一现象,从嘉靖皇帝乃至于万历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而且有明显加剧的趋势,崇祯皇帝时期,恰好是这一灾难的巅峰时期,一下子就击垮了本来就危机四伏的大明王朝。

图片

根据经常历史学家谈迁的叙述,北方河面结冰那是司空见惯,但是就连一向温暖如春的江南地区,也因为气候异常,河面结冰,当时的吴江运河,还要专门组建勇士队凿冰,方便船只通行,一天也只能走3、4公里的路程,就连南运河,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结冰状况,甚至长江都结冰了。

常年的低温干冷天气,使得明朝末年的农业受到严重打击,以至于当时自古以来都是皇家贡品的江南柑橘,也在这一时期,常常因为冰冻,让橘农们都谈橘色变!

好在当年引入的玉米,马铃薯,甘薯,具有抗寒高产的特性,全国范围内的普及,才使得人们度过了这一艰难的时期。

当然极寒天气,同时也伴随着旱灾,尤其是在万历、崇祯时期,也经常出现旱灾,随着干旱的气候条件,也加剧了鼠疫的发生,当时人们对鼠疫也并没有今天如此清晰的认知,很快就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明朝末年就连京城地区都已经传播到了。

气候寒冷,农业受损,粮食减产,鼠疫频发,人口数量骤减,为了争夺生存资源,各个地区之间的战争也频发,再加之,游牧民族也受灾严重,频繁大举南下,让本来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明朝中原地区,更加腹背受敌,伤痕累累,自然也导致明朝政权岌岌可危。

其实从另一层面来讲,天灾自然是无法避免的,但是越是在大灾大难面前,越能体现人性的善与恶,如果人们能够团结起来,面对自然灾害尚且有一战之力,但是如果将人性中自私的部分发挥到极致,那么也就导致了严重的内耗,明朝灭亡,或许也可以算得上是当时天灾之下的咎由自取。

图片

其实当时不仅仅是明朝出现了小冰河时期,整个地球也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公元1645年至1715年,在历史上也被称之为蒙德极小期,因为根据太阳学家爱德华·沃尔特·蒙德所说,这段时期的太阳黑子数量稀少,根据太阳活动规律,再根据那段时期的树木年轮和碳14数量分析,17世纪后半叶,太阳活动确实要小很多,同一时期的英国,大部分河流都处于冰封期,也确实不得不让人将他们联想在一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