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利运营之浅见

 wzawxt 2022-02-11

何谓“专利运营”?

从一般概念而言,专利运营是指“专利资产”的运营。狭义而言,可以是指与专利资产的管理、评估、许可、转让、侵权诉讼、作价投资、质押融资等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广义而言,一切围绕专利资产的产生、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均可视为专利运营。

从法律角度看待专利运营

相对于企业的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零组件和产品等有形资产而言,专利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无形资产。那么,从专利的法律属性而言,其是否符合通常意义上的资产定义呢?

根据会计学的定义,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种定义突出了以下特点:

  • 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 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


根据上述定义,再来看看专利权的本质,专利权本质上是一种排他权,即专利权人阻却他人使用自有技术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是否是一种资产呢?

首先,专利权的权利主体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企业虽然可以通过申请专利来获得一项专利权,但是并不等于这项权利就完全属于企业拥有或控制。例如,他人可能通过权属纠纷主张专利权并非由申请人所享有,即使最终确定专利权属于申请人,如果这是一项在他人技术上改进获得的专利,那么专利权人同样不具有自由使用或支配的权利。因此,专利权很多时候并不具有资产的法律属性所要求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靠性。

其次,专利权本身的获利能力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变化性和风险性。面对一件纯粹的专利权客体,我们很难预期它是否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即使认为基于专利权的转让或许可所获得的对价可以被视为经济利益,由于这种转让或许可的发生往往是基于复杂的市场和竞争环境出现的,所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在专利权能够转让或许可的情况下,专利权本身还面临着随时被第三方无效或缩限范围的潜在风险。另外,与专利权所对应经济价值更是难以评估和量化。因此,专利权与资产的经济属性似乎也并不十分匹配。

总之,笔者认为,从专利权的法律属性而言,纯粹的专利权并不等于企业的资产,而仅仅是企业的一种权利。企业申请和获得专利数量的积累并不等同于企业无形资产的积累,而仅仅是一种资产可能性的积累。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当企业所积累的专利中的一部分具备了资产化的条件(排除权利瑕疵而相对可靠&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具备相对确定的获利预期)之后,其才能够被视为资产,进而具备进行运营的基础条件。

从市场角度看待专利运营

近几年间,专利运营一词变得越来越热,业界无不在“等风来”的期盼中怀揣着对专利运营的各种想象和期待。然而,迄今为止,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依靠专利所带来的“财务收益”金额是微乎其微的。对于除了NPE之外的大多数运营实体而言,专利的营收相比于研发投入、付出的专利许可费、损害赔偿费和律师费等总是甚为难堪,产学研各界每年也仅能以“专利数量”的简单指标来做评价和比较。

那么,企业申请和获取专利的价值究竟何在?专利运营的概念与模式是否可通过创新而获得突破?

企业是以获取利润为直接目的的,对于理性企业而言,不会从事更不会重视仅投入而无明显收益的事情。有意思的是,专利本身在其几乎没有绩效收益甚至对企业而言是很大的负债的情况下,却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这是因为,专利虽然在普遍意义上被认为是一种无形资产,但其价值却不能仅以资产的收益属性来衡量,专利在市场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多的是:

  • 增加公司的市场评估值,吸引投资;

  • 构建技术壁垒,增强与竞争对手的抗衡能力;

  • 获取话语权,增强技术合作中的影响力;

  • 自我防御,在专利诉讼中增加谈判和解的筹码;

  • 进行宣传包装,提升产品形象;

  • 获取政府相关资助;

  • 在税收和融资等方面获得实惠等。


换而言之,专利对于企业的价值和意义更多的是体现在助力于商业竞争的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提到专利运营时,或许我们不应当再陷于专利价值评估、专利资产折现率、专利风险报酬率以及投资回报率等一系列复杂的分析模型和理论之中,回归于直观清晰的市场竞争层面,一切可依托于专利提升企业商业竞争力的行为皆可被视为专利运营

那么,专利运营的模式也将更为广泛和多元化。

目前,中国的大多数企业申请专利是出于防御的目的,对于进攻相对保守,在专利数量储备的基础上,企业可以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借以获得政策方面的优惠,同时在市场宣传、谈判、合作中专利均能够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国家政府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的加强,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专利纠纷的诉与被诉中进行利益博弈与抗衡,关于专利的税筹、质押、融资等也已初见尝试。未来,专利运营的玩法一定会越来越多,但无论怎样玩,必须与企业的商业模式紧密结合,必须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为核心目的。

浅析专利运营基础要素

以下尝试初步探讨专利运营的几大基础要素:

  • 高质量专利

专利数量的积累也许在一定时期对于企业的宣传、获取政策实惠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在转向高端专利运营的过程中,经得起挑战的高质量的专利才是运营的基石。高质量专利与后续的一系列运营行为的关系仿佛“1”和“0”的关系,高质量的专利是最前面的“1”,只有1存在,后面的0才有意义,否则一切终会落空。

高质量专利需要由企业技术研发人员、代理人和企业IPr三者鼎力合作打造出来,其中包含三个主要因素:

  • 专利的技术含量(主要取决于研发人员的工作)

  • 高质量的撰写和中间文件的论证过程(主要取决于代理人的工作)

  •  专利的布局、组合、申请策略(主要取决于企业IPr的工作)

只有企业真正积累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专利之后,才有可能进行更高层面的专利运营。

  • 专业人才

专利从业者往往以审查员、代理人和企业IPr三者做界定,这种职业界定极大的限制了专利从业人员的格局、使命和态度,也限制了专利业务的范围和运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知识产权经理人必须具备更高的格局和视野,突破专业限制,提升对专利运营的认知与决心,进而影响公司的管理者和团队成员改变观念,尝试创新。

同时,我们期待优秀的专利运营组织的出现和成长,这个组织需要在商业、管理以及知识产权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专业程度,能够洞悉市场机会、熟悉市场规则,且具有高超的策略制定与商业谈判技巧等等。在国外,已经有一些这种类型的专业服务组织为企业的专利运营提供全套服务。在国内,相信很快也会有这样能够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的专业团队出现,打通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之间的流通路径。

  • 市场需求

专利运营所对接的市场需求一定是多元化的,这种需求隐藏于公司的发展进程、市场环境、竞争态势、利益纠葛之中,某些需求是显形的,某些需求则是隐性的,需要依靠专业组织的分析来识别和锁定需求。这些需求大致可分为三类:

  • 竞争策略性需求:企业需要依托于专利的运用来实现抵制竞争对手、牵制产业上下游的目的;

  • 风险应对策略性需求:企业需要在供应链、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出现风险时,依托专利的运用来化解或降低风险;

  • 专利资产的经营与管理需求:企业需要对专利资产进行定期评估、作价、交易等,以活化资产收益。

  • 运营模式

针对不同需求,专利运营的模式也必然不同,应针对不同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同诉求下的商业背景设定具体的策略和运营计划。一个需求的锁定到解决,可能跨度比较长的流程,需要整合协调不同的资源,包括代理所、律所、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媒体等等。一个可落地的运营计划则需要明确各个模块、分支,分工到具体人员负责,并由富有经验的管理者统筹把控,才能实现运营的最终目标。

国外一些专利运营公司的模式可做借鉴与参考,而适合中国本土的专利运营模式仍在探索与酝酿之中。未来,可以期待在案例的迭代中求同存异,逐步发展出适合于中国公司和市场环境的运营之道。

总之,专利运营应突破法律化的视角,更多的以市场的角度看待和讨论专利运营,才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作者简介

图片

图片

来源:本文转自紫藤知识产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