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策略】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考查方向与备考策略

 博学而日参省 2022-02-12

2022年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方向与备考策略

江西省景德镇第十六中学  何有湖   黄燕梅

一、诗歌鉴赏考什么?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阅读鉴赏诗歌一般要完成以下鉴赏过程:从诗词的标题和字词句入手,联系生活,发挥联想与想象,了解诗歌主要内容,或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维度。要在立足诗词内容基础上,再联系作者生平与时代,揣摩作者感情或观点,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维度。要从用词、句式、语气等方面品味诗中语言特点或诗歌风格,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维度。真可谓,一首短诗,考尽语文素养!

从设题角度看,诗歌鉴赏题涉及的考点有形象分析、语言特色、表达技巧、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的观点态度,考查的形式为一道“四选一”的客观题,加上一道主观题。对于客观题,我们以2021年全国卷的原题为例: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形象。

B. 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 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 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15. 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选择题的A项从形象角度设题,B项从表达技巧与情感角度设题,C项从内容角度设题,D项从情感角度设题。主观题从内容角度设题。可以看出,依据诗歌的特点,命题人针对一首诗歌的设题,一般都要涉及诗歌鉴赏的大部分考点,纵观历年真题都如此,这里不一一罗列。

通过分析,我们有如下结论:第一,诗歌鉴赏题考查的是融阅读、理解和鉴赏、评价一体的综合语言素养;第二,两道题涉及的考点涵盖了诗歌鉴赏的大部分考点。所以,不仅要读懂诗,而且答题时绝不可以直接用客观题选项的内容来作为主观题的答题要点,因为每题所设置的考查点是错开的。

二、诗歌鉴赏如何考?

前面讲了诗歌鉴赏题的理论认识,接下来谈一谈近五年高考题如何考。客观题的考查方式不再赘述,重点分析选材特点与主观题的考查倾向。我们从诗歌体裁、诗歌内容主题和主观题考查方向三个方面,梳理全国卷(含新高考)近五年诗歌鉴赏真题,具体如下:

年份

试卷

篇目

内容主题

主观题考查

2017

全国Ⅰ卷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宋诗)

描写肃穆怡人的科考现场,寄托对考生的期望。

分析诗句的精妙

全国Ⅱ卷

苏轼送子由使契丹》(宋诗)

送别时对弟弟的叮嘱与关心。

分析作者性格特点

全国Ⅲ卷

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唐诗)

用诙谐的口吻表现出自己在文学成就方面的自得。

分析作者情感态度

2018

全国Ⅰ卷

李贺《野歌》(唐诗)

写自己困顿中仍不失豪迈气概,对未来仍充满希望。

分析诗句含意与情感

全国Ⅱ卷

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宋诗)

写自己醉中写草书,仿佛看见山河万里清平气象。

分析意象的作用

全国Ⅲ卷

王建《精卫词》(唐诗)

赞美精卫(鸟)的精神。

分析形象与情感

2019

全国Ⅰ卷

陈与义《题许道宁画》(宋诗)

评价一幅画有诗意,意境深远。

分析诗句含意与情感

全国Ⅱ卷

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唐诗)

展现真实才学,表达远大心志。

分析场景描写作用

全国Ⅲ卷

刘禹锡插田歌(节选)》(唐诗)

描绘热闹欢快的农家劳动场景。

分析语言风格

2020

全国Ⅰ卷

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唐诗)

叙述自己的教书生活,期待与友人相聚。

分析思想感情

全国Ⅱ卷

王安石《读史》(宋诗)

认为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有差距,读史时要有批判精神。

分析诗歌道理与启示

全国Ⅲ卷

陆游《苦笋》(宋诗)

借苦笋赞美像魏征那样的正直有节操的人。

分析意象与情感关系

全国新高考Ⅰ卷

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唐诗)

送别友人,表达对先贤庞德公的仰慕。

分析意象与情感关系

2021

全国

辛亦疾《鹊桥仙·赠鹭鸶》(宋词)

鹭鸶对话,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分析语言特色

全国

陈师道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宋诗)

赞美曾巩放弃隐居,出山做官。

分析诗歌内容

全国新高考

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唐诗)

劝勉被贬友人白居易不要对仕途灰心。

分析内容与情感

全国新高考

陆游示儿子》(宋诗)

要求子孙读书躬耕,心怀国家。

分析内容与情感

可以看出,所选择诗歌基本上是唐宋诗词,而且多是名家的非名篇。多集中在酬唱、咏物、题画、劝勉、评论等方面诗词,主题正面、情感积极向上,或体现理性思考的诗歌。即便有离别思念,也是饱含劝慰;即便有厌世归隐,也是透出积极入世情怀;即便有困顿失意,也是失意中透着豪迈与希望;即便有批判,更多是理性思考……总之,近五年全国卷的诗歌已然没有被贬万里的失意思乡,没有生离死别的离恨情愁,没有人生失意的愁景悲情。为何如此?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要体现时代性,要发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要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所以,所选择的诗歌材料也必然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通过梳理,我们看出:第一,所考查的多为主题积极向、正能量或理性思辨的诗歌;第二,题型稳定,分值不变。一直为一道3分的选择题和一道6分的主观题。

三、诗歌鉴赏如何答?

对很多学生来讲,诗歌鉴赏题(尤其是主观题)是一道很头痛的题。如果考试时间不够,诗歌主观题往往是最先被“抛弃的题”,原因何在?首先是读不懂诗,这直接导致答题时“跟着感觉走”;其次是难以把答案相对精准地表达出来,即答案卡不到“点”上。

如何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多积累。诗歌篇幅短小,语言高度浓缩,言简义丰而且结构多跳跃,句式多倒装,语句连缀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阅读诗歌时除了要结合诗句,发挥联想与想象以读懂具体的诗句和要知人论世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忽视了标题。标题往往或揭示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或交代写作缘由,或表明诗歌题材,或奠定感情基调。当然,不同的标题侧重点各有不同。例如2021年全国卷Ⅰ诗歌鉴赏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标题虽然较长但理解了标题中各个词语的意思就可以知道诗歌内容奉和指作诗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指寄给次韵指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和用韵的次序和诗整个标题意思:皮日休抱病在家,闭门谢客,但是给作者写了一封信,作者回信以示酬和。了解了标题大意,那么第14题的A选项“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中说“与外界不通音讯”自然就是错误的。

第二,不要忽视了注释。做题时要有一个理念——试题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命题人为什么要给出注释?说明注释在考生读懂诗和答题中是有作用的。注释往往交待和诗歌有关的时间地点、相关典故作者介绍或写作背景我们捕捉这些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当然,读诗歌时,还可适当以选择题的选项作为参照,加以印证,毕竟四个选项中有三个是正确的。总之,达到能读懂诗,一定靠积累,而且要有耐心。很多优秀的学生往往有一个好习惯,即把所有试卷上、资料上遇见的诗歌(特别是特点鲜明的诗歌)专门记在语文笔记上,并对诗歌的句式变化、所用手法、情感思想等逐一注明,并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笨办法”,但往往能解决大问题。接下来是针对主观题的必要备考做法:

首先,诗歌手法要清楚“一本账”。尽管近几年为了避开答题“套路”,主观题直接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的题不多见,但客观题在判断选项正误时仍然需要这个知识,因此对艺术手法的系统性梳理仍不可少。下面是诗歌艺术手法(有的参考书叫“表达技巧”)一览表:

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描写手法

1.直接描写:方位角度、感官角度、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2.侧面描写:渲染烘托衬托、对比

表现手法

常用的有典故、比兴、叠词、象征、抑扬、联想与想象

渲染烘托衬托、对比也常被看成表现手法)

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景情交融、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怀古伤己

结构手法

一字贯篇、前后呼应、层层铺陈、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其次,诗歌题型要做到“一门清”。做诗歌鉴赏主观题,首先不要忽视审题,答题有要点意识。题干的作用明确答题指向,一般是问什么答什么下面我们结合诗歌鉴赏的十大题型具体说明:

题型一:人物分析题

如: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2014·山东卷]

[答案]①行为洒脱情趣高雅②“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分析]此类题所考查的人物包括诗中的主人公与作者自我,题干直接有“分析”“刻画……形象”。其答题基本思路是“揭示人物总体性格、总体特点、身份的形容词”+ “概述人物形象的言行举止与心理活动”(如果诗没有用明显的表现手法时)或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具体表现人物哪方面的分特点”(有明显的表现手法时,如侧面烘托、细节描写、比喻等)。简称为“什么样的人”+“他怎么样”(或“用什么手法揭示他具体怎样”)

题型二: 意象分析题

如: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018·全国Ⅱ卷】

[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分析]此类题一般要求分析诗歌中的某个物象(意象)的内涵和作用,题干常有“分析某物象(意象)的作用(内涵)”之类的提示词。如果分析意象内涵,多从“象征什么”的角度思考;如果分析作用,一般要从结构、手法、情感等方面具体说明其作用。其基本作用主要表现为:

1.渲染气氛,营造什么意境,或奠定什么感情基调,或为后面什么内容起铺垫蓄势,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上题中第一个“酒”的作用属于这个。

2.借景抒情,直接寄寓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或者反衬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上题中第二个“酒”的作用属于这个。

3.贯穿全诗,成为线索。全诗围绕该意象来写,该意象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这个意象就成为了诗歌的线索。

4.此意象与另一个意象形成对比,或借此意象联想想象到什么。

题型三:意境分析题

如: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014·全国Ⅰ卷] 

 [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分析]此类题要求直接分析诗人写景所描写的意象或意境的特点,概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题干一般用“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景色、画面、图)”“什么样的意境”等语句进行设问。答题时或采用“诗人用哪些意象+组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什么感情”的形式作答,或采用“发挥想象,概译相关诗句,营造什么意境+表达什么感情”的形式作答。

有时还要求分析意象与意境的作用,一般从“奠定什么感情基调””“营造什么氛围,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渲染什么环境,烘托人物形象”三方面考虑。

意境是诗歌中所有意象的“总和”。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我们概括为“动静悲壮美”五个系列:“动”系列:活泼、热烈、繁华、喧闹等:“静”系列: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等;“悲”系列:悲凉、悲壮、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孤清等;“壮”系列:壮阔、壮丽、空旷、慷慨、雄浑等;“美”系列:优美、明丽、雅致、清新、自然、质朴、含蓄、飘逸等。答题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热闹繁华、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幽静深寂雄浑壮阔明净绚丽等,

题型四:炼字诗眼题

如: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2015·山东]

[答案]“湿”字,动词,“打湿”的意思,拟人的修辞手法,意思是风露把行云打湿。“迷”字是“迷失”的意思,拟人的修辞手法,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得小舟和自己迷失了归路。诗歌描绘出了一幅阴冷潮湿、凄迷萧索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和个人前途渺茫的抑郁、忧虑之情。

[分析]这种题已多年未考,要注意。一般可用来作炼字的多为动词、形容词、叠词。设题的问法多为“分析诗中某个字的妙处”“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题基本分三步:第一步释义,即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析景,即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结情,即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果是考叠词,叠词的三个作用要记住:描写上,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做修饰词或拟声词时);情感上,使感情更加浓烈或绵密;形式上,更有节奏感与韵律感,富有音乐美。

题型五:句子赏析题

如: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2015·全国Ⅱ]

[答案]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3分)(2)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显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寻常自然。(2分)

[分析]此类题主要鉴赏诗歌句子的表达技巧与表达效果。题干常有“某句描写精妙,请分析”“赏析某联”“某句妙在何处”“前人评某联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赏析某句的表达效果”“某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从什么角度赏析某句”,都带有明显的赏析类要求。如果是写景句,要从写景手法、景与情关系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有明显的修辞手法句子,则首先要从修辞手法角度进行分析;如果运用了对比、象征、想象、典故、衬托等手法,则一定要分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果没有运用比较明显的表现手法,则要从诗句内容和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古讽今、怀古伤己等)进行分析,揭示句子其丰富的内涵与情感。答题思路都是“点明所用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表达什么感情”。

题型六:语言特色题

如: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2021·全国I卷】

[答案]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分析]从历年高考来看,诗歌的语言特色题已多年未考,2021年突然又出现,实际上教育部发表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运用高考“引导教学”核心功能的体现,这再一次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光看近几年考什么,更要看近几年有什么没有考。语言特色(风格)的分析,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词的语言风格。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悲壮慷慨雄奇豪放、幽默诙谐等等。答题时,先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然后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最后要指出情感。

题型七:表现手法题

如: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015·全国I卷]

[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通过描写春风不来、人少、植被稀疏来衬托北庭连年见雪飞的苦寒的恶劣环境。

[分析]从试题考查对象来看,所考查的表现手法涉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 抒情手法,还包括诸如对比、衬托、想象等常见手法;考查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句子,也可以是某几联(上片或下片),也可以是全篇。题干中一般有“手法”“表现手法”“某某艺术特色”“如何表现”“如何描写”“某某手法角度赏析”等比较明显的要求从表现手法角度进行鉴赏的词语。答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意思,弄清答题方向。弄清是从修辞、描写、构思,还是抒情角度进行作答。如果题干没有具体指明从哪个角度,那么则要结合考查考的诗句分别从修辞、描写、构思、抒情等角度进行排查式的确定答题方向。其次,基本采用“手法+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表达情感”三段式的形式进行作答,做到表述规范,要点分明。

题型八:结构手法题

如: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4分)[2011·全国大纲卷]

[答案]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或答“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上阕首句写“秋阴向瞑”显然是天光昏暗,下阕首句写“更深寂静”显然是夜深人静,综合起来看,词人是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写的。

[分析]一般而言,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起”常表现为首联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为后面内容作铺垫的作用。“承”句是对“起”句的延续,在内容上紧密相关,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转”句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的“起”句与“承”句铺垫蓄势已足,这时需要让诗歌的内涵与境界上升一层。“合”句是对前三句总结,有卒章显志、收束全诗的作用,这是明结;而最后一句写景,起到以景衬情的作用,这是暗结,使诗歌显得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不仅如此,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分析诗歌的结构,先要把握诗句之间的关系。有的诗词先写景后抒情,有的诗词先叙事后抒情,写景与叙事都是为后面的抒情后铺垫。答题思路: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分析诗句之间的关系,关系表现为照应、铺垫、烘托等;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有的诗词所有诗句都围绕某句子或某个字而展开,那么这个句子或字,就是全诗的诗眼或线索,起着统领全诗的作用。答题思路:①某句或某字的作用;②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具体是怎样表现该句子或该字的;③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题型九:内容分析题

如: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2021·全国Ⅱ卷】

[答案]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分析]此类题多依诗词设题,所涉及的考查对象是诗歌的内容,题干中有诸如“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如何体现出来的” “体现在何处”“原因是什么”“作者为何说什么” “概括×××的原因”等词语,试题的设问角度常常从“是什么”与“为什么”角度进行设问,要求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从答题方式来看,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要么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要么概括诗歌的内容要点。

题型十:情感分析题

如: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2021·新高考Ⅰ卷】

[答案]①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

[分析]情感题是诗歌鉴赏的必考题,所涉及的有诗歌内容、所运用的抒情手法和所表达的情感。答题的思路一般都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点明具体情感。

总之,要突破诗歌鉴赏题的关键在于两点:第一是梳理熟悉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是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总结其中答题规律,做到“手中有法”。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