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解读:“精卫填海”的发言稿

 圩岸学堂 2022-02-1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这个故事展现了精卫不畏艰难,不达目的  决不罢休的精神。古往今来,人们对“精卫填海”的意义和价值有不同的看法。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热烈赞扬精卫执着不屈的战斗精神;唐代诗人韩愈则写下“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认为它“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对精卫的做法表示怜悯和惋惜;不少网友则认为一个人做事要量力而行,确定目标要权衡自己的能力。

在班级读书会上,大家也围绕“精卫填海”展开了讨论,请参考材料中各方的看法,  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不少于 800 字。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央草解读】

一、审题

材料在字面上呈现了这几个观点:

1、“这个故事展现了精卫不畏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2、“热烈赞扬精卫执着不屈的战斗精神。”

3、“对精卫的做法表示怜悯和惋惜。”

4、“一个人做事要量力而行,确定目标要权衡自己的能力。”

假如是四个观点,我们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写成作文。

——这样写不会离题,是安全保险的做法。

也可以选择一种观点,把其余观点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辩论对手”,既立,也破。

还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种观点作为“假想敌”,另外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同于上述四种观点的看法。(不推荐这种写法,是高难度动作。)

【敲黑板】

材料同时给出几种观点,通常是选择其中的一种,表明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舍弃所给观点,另外提出新观点。

 “请参考材料中各方的看法”,“参考”要落实到作文里,体现在卷面上——这是告诉你,你的作文里一定要出现材料所给的观点,不管你立意如何。

但是!

这则材料实际上不是四个观点。基本观点只有两种:

12一种:以理想为导向,跟命运作斗争。

34另一种:以现实为导向,量力而行。

精卫填海的故事,有象征意味。像极了我们的人生。大海象征时间和空间上的宏大存在,而我们自己就是那个精卫,总想在宏大时空里做出点什么。

——要不要为超出自己能力的目标而奋斗?

——要不要降低目标以匹配自己的能力?

在目标和能力之间,哪里才是我们合适的位置?

读懂了材料的这一层意思,我们就可以立意了。

二、立意

在立意之前,先允许我问一个问题:

人是先有目标后有能力,还是先有能力后有目标?

目标从哪里来?(从能力中来?)

能力从哪里来?(从目标中来?)

精卫填海的目标,来自她有填海的能力:衔木。

假如她没有衔木的能力,什么也衔不了,她还会有填海的目标吗?

假如她有组织领导能力,组织领导会填海的去填海,她还是会有填海的目标——这依然说明,她得先有能力,不管这能力是什么,不管这能力是否匹配目标。

这是目标从能力中来。

精卫衔木的能力,来自她的目标:“学会一项技能”。

想衔木,然后学会衔木;

想阅读,然后学会阅读;

想开车,然后学会开车。

这是能力从目标中来。

说到这里,你可能发现了:

目标和能力是分层分级的。

目标,有不同层级的目标;能力,有不同层级的能力。“不加区分的”目标,“不加区分的”能力,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说不清的。所以,我们的立意,需要在“区分”上做文章。

从关系上说,无非是三种:

1、目标,大于,能力;

2、目标,等于,能力;

3、目标,小于,能力

我们的立意,大体上也是这么三种。

【立意参考】

1、“目标大于能力”的立意

(就材料给出的第一种观点进行立意)

【论点举例】——大于现有能力的梦想目标是创新的源泉。

精卫填海的目标大于她的现有能力,只是一个梦想,一个在她有生之年都无法实现的梦想。

这个梦想有意义:它是创新的源泉。

这个目标本身就是创新

在精卫填海之前,没有一只鸟儿产生过“填海”的念头。“填海”这个念头本身,就足以让人不可思议。这种念头跟“飞天”的念头类似,在旁人看来,一种空想罢了。但,我们的精卫,偏偏就产生了这样的念头,而且,还付诸于行动了!

这个想法本身,就是创新。

创新的想法并不必然会有后来,但没有想法则一定不会后来。有想法,这本身就弥足珍贵,珍贵到我们可以不必在意是否有能力在现阶段就能实现。我们愿意宽容那些超出现有能力的梦想目标,我们希望这种做梦一样的目标多多益善——科幻作品因此诞生了。

这种目标能引领创新。

人类社会的文明,得益于那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念头,吸引着后来人不断探索,花梦想为现实。精卫没能实现的愿望,荷兰人做到了,他们真的可以填海造田,改造自然环境。嫦娥奔月,跟精卫填海一样,是不可思议的的念头。但今天,人类居然真的可以飞上月球了。这就是梦想目标的力量。

对精卫来说,填海,确实是梦想,梦想而已。是超出了精卫个人能力的梦想。这种梦想,却点亮了未来,让后来人得到鼓舞,充满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实现目标的过程会涌现创新。

现有的能力和条件也许不能实现梦想的目标,但挑战的存在本身,就会激励人们去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激发创新。埃隆·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靠谱吗?在现阶段,是不能实现的。但这个计划令人着迷,吸引了无数人为之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创造和发明。

古往今来,无数个“精卫”式的奋斗者,在一天又一天地口衔微木,奔向“大海”。

人,是需要造梦的。梦想的目标无需考虑现实可行性。假如一切目标都需要用能力做前提条件,那创新、突破和成长,就会失去土壤。

综上,我们认为,精卫用一生填海,就算不能实现,依然有价值。

【补充说明】

论点不是只有举例的这一种,你还可以有其他论点。

不管论点是什么,适合站在人类这个宏观视角来分析问题,肯定精卫填海的社会价值。

2、“目标等于能力”的立意

(就材料给出的第二种观点立意)

【论点举例】目标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精卫的目标过于宏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以至于劳而无功。从人一生的角度看,确实如此。

我们不知道人生的未来,无法提前设计和规划人生。就算提前规划,世界也未必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一成不变。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会变,这种变我们无法预知。这种情况下,如何汲取精卫填海劳而无功的教训,让自己的目标和能力相匹配?

有一个方法,就是像司机学习。

初学开车者,容易犯一个毛病:方向走偏。自己明明盯着道路端紧了方向盘一动不动,方向盘越是不敢随便动就越容易走偏,汽车像游蛇一样忽左忽右。学会了之后才明白:你得边开车边不停地修正方向盘。汽车的平稳,不是靠方向盘的纹丝不动,而是靠方向盘的随时修正。你不知道接下来的道路是弯是直,但只要你在视线范围内,及时调整方向和速度,你就能保障安全,保证平稳到达目的地。

人生也是如此。

人生的道路前方究竟有什么?我们不知道。鲁迅在去日本留学前,他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医生。他知道自己将成为作家吗?他不知道。当他决定弃医从文时,他具备一个作家的能力吗?——只有他写出作品来才知道,就像你只有安全驾驶了之后,才能知道你是否具备了安全驾驶的能力。

人生的目标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

上学时,我们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给自己制定学习目标,我们的学习目标又激励着我们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找工作,我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投简历,工作后,一个又一个的现实问题的解决不断提升着我们的能力。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是一辆正在行驶中的汽车。我们在目力所见内调整方向和速度。我们的驾驶能力在不断的调整中得到提升。目标和能力,相伴而行。我们并不知道汽车是否能按期望的那样到达预定目的地。对人生而言,最终目的地并不重要,沿途的经历最重要。经历的过程,就是目标和能力相辅相成的过程。这就是目标和能力的匹配。

精卫的悲剧,在于只在乎最终目的而忽略了有限生命本身的意义。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只有重视生命的过程本身,才不枉此生。

【补充说明】

你还可以举出其他论点,原则上,适宜从具体个人、具体事件角度分析问题。人生有限,生命短暂,我们要在约束条件内匹配目标和能力。

3、“目标小于能力”的立意。

(这种立意是不同于材料所给观点的第三种观点,谨慎采用,因为你不能完全离开材料观点谈观点,非常考验你驾驭材料的能力。)

这种情况下,我们假定目标和能力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有的目标高级,有的目标低级,能力也是这样。

低级目标和高级能力在一起,就是目标小于能力,也就是所谓“大材小用”。

大材小用可不可以?也能讲出一番道理来,这里就不展开讲了——这是走钢丝的写法,不推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