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梳理(三)——小说(一)

 ldjsld 2022-02-12

一 “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1)“五四”时期小说转型的多种原因,其中除了社会变革的推动,还包括:新式教育所培养的一代青年学生成了新的读者和作者群体,白话文运动的成功,西洋小说的影响,等等。

    二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2)理解“问题小说”形成的两方面原因:一是“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二是受易卜生等欧洲与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

       “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的风潮,贴近青年所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但视野与题材仍比较狭窄,难免概念化。对“问题小说”形态与得失的理解,可以举冰心为主要的分析对象。其《超人》是比较典型的“问题小说”。该小说文笔和情节结构都与传统小说相去甚远,重在写人物的心理,并抒发作者的感受,但有些概念化,明显带有“五四”的特征。还可以分析王统照的《沉思》、《微笑》等小说,其提出和表现“问题”时所追求的虚幻、玄想的特点,也带有“五四”时代的情味。

    3)“问题小说”风潮过去之后,很多作家都转向写实。叶圣陶也是从“问题小说”起步,后来却转向专写“小市民智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并着重用冷静批判之笔揭露小市民的精神病态。其早期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在不长的篇幅中塑造出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不动声色地讽刺的手法。

    4)关于2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乡土小说作家群。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对“乡土文学”的界定,这一群体涌现的文学史背景: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是乡土小说的突出特色。

    三 “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

    5)强调小说抒情与主观性的主要有创造社作家。抒情小说也是现代小说的一种新样式,其中“自叙传”抒情小说侧重于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活和心理的描写,这是接纳日本“私小说”和其他一些外国小说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体小说,郁达夫是其代表作家。

      《沉沦》和《春风沉醉的晚上》特色表现在:小说有以“零余者”为代表的抒情主人公,这其实也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或宣泄:多写“时代病”,即“五四”时期青年知识者生理与心理的病态和变态,又并非展示病态,而是发泄对病态社会的不满与抗议。

    6)了解“五四”抒情小说的特色,庐隐、淦女士等。她们与创造社和郁达夫没有承传关系。庐隐的《海滨故人》表现新旧交替时代青年女性的精神饥渴,淦女士的《隔绝》等作品大胆袒露敢于冲破旧道德牢笼的青年女性的内心隐秘。

    7)同样注重抒情却又在艺术上达到较完整的境界的本时期作家,还有冯文炳和许地山。前者可以《竹林的故事》为中心,以冲淡、质朴的笔调描写古朴、和谐的田园生活之美,及其借鉴古典诗词的手法构设小说的意境。许地山的《缀网劳蛛》等作品,倾向浪漫主义的丰富的想象和宗教传奇的情节韵味。

    【知识点】

    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陶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宗教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