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更好地融合?|每周一问

 白桦树2008 2022-02-12
Image

“每周一问”第197期


“每周一问”是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的编读互动栏目,意在与教师和家长共同交流教育经验、教学技巧心得,讨论教育热点话题,实现共同成长。

每期话题展示结束后,下期主题将在文末提出,欢迎积极留言讨论。每期幸运微友将获赠最新《人民教育》杂志,连续5期“打卡”留言,还有专业教育书籍相送哦!Image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有必要撷取其中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教育相结合,老师们有什么好建议呢?

上周的【每周一问】中,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快来看看吧~


每周一问

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更好地融合?

Image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 李星澎:“悟”传统真情,“理”文化底蕴

1.善挖课本素材。例如,借用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运动的相对性。引用“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去学习熔点的知识。

2.渗透语言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查找生活谚语或俗语中所含的物理知识,例如,借用“响鼓还须重锤敲”学习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身正不怕影子斜”“霜前冷,雪后寒”“四两拨千斤”等。

3.感悟实践文化。巧借课后做中学动手制作,例如,利用已学大气压强的知识模拟制作古代的“两心壶”(良心壶)“竹蜻蜓”。利用查阅资料了解北宋沈括,加深对“磁偏角”的理解。融中华传统文化于教学当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感受物理的美妙世界。

@江苏省昆山市花桥中学 周春红:三部“融合”曲

创造良好的氛围。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让传统文化渗透到班级文化的每个角落。比如:班级园地里可以增加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宣传,多张贴历史文化故事以及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一种无形的熏陶。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教师是促进传统文化和教学融合的引领者,因此教师需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学科教学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实现教学方式变革。教师应该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将传统文化用游戏、音频、视频等引人入胜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去了解传统文化。

@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第三小学 杨登文:寓传统文化于德育,让学生爱上“中国节”

在各传统节日,班主任老师可以先通过主题班队课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了解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来历及意义,接着各班可以开展相应的亲子类趣味体验活动或实践体验活动。如:在端午节可以体验旱地划龙舟游戏,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在清明节前后可以组织学生瞻仰当地革命先辈纪念馆或祭扫先烈陵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中秋节可以开展体验制作月饼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春节可以体验亲子写春联活动,感受年味的同时也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通过传统节日文化与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机整合,定期开展不同趣味体验活动,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传统节日内涵的认识,从而让他们可以快乐爱上“中国节”。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陈跻云:传统文化进校园

正值春节,家家户户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而春节作为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自有许多传统民俗流传至今,而学生们似乎对这些民俗不太了解。开学季,我们可以趁热打铁,利用晨会课或各种实践课程,送传统民俗课程入校园,带领孩子们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亲自体验制作新春剪纸、学写春联与不同字体的福字、制彩灯猜灯谜……在浓浓的年味中品味中华传统文化。

@江苏省常熟外国语学校  嵇怡:见缝插针融入传统文化的研习

结合高中生的特点,我把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渗透进繁忙的学习中,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见缝插针地给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添加一些乐趣和活力。

1. 二十四节气文化研习。班级学生分组研究每一个节气文化的习俗活动、文学艺术,包括养生方法等,大家利用我们的语文课进行分享交流,在此基础上我会再做一些补充完善,从而更好地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

2. 书法篆刻艺术研习。以课本上接触到的名家书法作品作为媒介,譬如《兰亭集序》《念奴娇》《沁园春》等,和学生一起探究字的起源、结构和字体变化,讨论和欣赏的过程中接触名家作品,了解名家思想,从一个作品辐射到更多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可谓事半功倍。

Image

@Wency Luo:

传统文化与教学相融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也即解决的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

一、内容上

(1)传统文化与德育相融合。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弘扬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相融合。充分发挥学科知识的特点,弘扬传统文化。例如,教习语文学科关于传统节日古诗时,可以拓展延伸我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等;教习数学学科关于圆周率的知识时,可介绍祖冲之的生平及对数学做出的贡献。

二、形式上

可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

(1)社会实践。这里的社会实践既指出游学习的实践,也指平时手工的操作。出游学习的实践可通过参观我国著名的人文景点,学习传统文化;平时手工的操作可通过剪纸,写对联等方式亲身体验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加以指导,边指导边科普我国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做中学,学中做。

(2)文艺表演。老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孩子们在唱歌、跳舞、话剧表演等方式中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精神。如传统历史故事可通过话剧表演的方式深入理解;如红色文化可通过唱红歌的方式体会精神。

总之,传统文化与教学的融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落实在点点滴滴的行动当中。唯有持之以恒,才能弘扬传统文化,体会传统精神,传承传统美德!与各位教育工作者共勉!

@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花溪小学 张唯:如盐在水,润物无声

传统文化与教学的融合,应该如盐在水,不露痕迹地进行,刻意的强调有时不如日常渗透更深入人心。加强教师文化底蕴积累。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很大,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师在平时要注意积累文化常识,多充实自己,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杯水。赋予传统文化多重趣味。

@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杨雪瑶:古镇寻访

古镇寻访足间行。祖国之大,地大物博,水乡小镇,古镇众多。“古镇寻访足间行”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假日师生一起寻访历史文化古迹,感受藏在小镇中的历史沧桑、文化多样、传统纷呈。在此过程中,学生以一种“郊游”的心态,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领读与感悟。

@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方莼:忆美味,细探究

我让学生各自写出自己吃过的印象最深的一道菜或点心,并注明除美味以外的原因。同组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再进行深层次分析,找出自己特别喜欢这道菜背后所带有的情感,做好记录,最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在他们发言的过程中,我会引导他们将分类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行做连接。例如:

序号

1

2

名称

红烧肉

饺子

追溯原因

每次自己不开心时妈妈就会做这道菜来让自己高兴

社会实践包饺子项目中,因自己没学会,依靠同组同学帮助才吃到午餐

深层分析

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

感受到同学的友爱之情

回馈方式

学做这道菜,让妈妈尝尝

学会包饺子,请同学吃自己包的饺子

德行连接

感恩,孝道

互助,友爱

@江苏省昆山高新区汉浦中学 俞艳君:传统文化进课堂

拿初中英语课堂来说,教材里有很多可以拓展传统文化的地方,比如,在讲festival(节日)这个主题时,让孩子们谈一谈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在这个单元的写作环节,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并通过同伴互批等方式,增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Image

每周幸运微友

上期的【每周一问】,有三名留言微友获得我们赠送的最新一期《人民教育》杂志,分别是@李星澎、@方莼、@杨登文。恭喜这三位老师,杂志会在近期寄出,请以上老师注意查收!(也请这几位老师将详细邮寄地址与邮政编码在留言告知,感谢!)

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我们的话题讨论,下一次幸运微友可能就是您哦!(留言主要讨论文末下一期的问题,标题醒目语言精练更佳,请留下您的工作单位和姓名,以便小编与您联系噢!)

本周,我们特别邀请李兴武老师给大家带来经验分享:

Image

(甘肃省古浪县第五中学 李兴武 )

继承传统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

冬奥开幕,中国元素、中国设计,与奥运精神深度融合、与奥运文化和合共生,中国特色惊艳世界,传统文化再现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民族精神的滋养剂,是文化自信的活力源,学校教育必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为青少年成长培基铸魂。

群文阅读,彰显主题

一篇篇经典诗文,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不只是要局限于单篇教学,更要通过设置议题,从多篇文章中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感悟作者姚鼐在万家团聚、共度良时之际,于泰山之巅皑皑白雪之中翘首迎接红日的崇高人生境界中,我设置了“文学中的泰山精神”的议题,要求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搜集关于泰山的诗文,找准一个切入点,小组合作分析泰山精神的内涵,概括出“会当凌绝顶”的攀登精神、“重如泰山”的价值取向、“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等,在文本深入解读中升华情感。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等文章,我以“中国梦 劳动美”为主题开展群文阅读,让同学搜集诗词等资料,感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劳动、以劳动为美的文化传统,懂得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道理,懂得唯有劳动才能实现梦想的道理。

社会调查,挖掘文化

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多停留在书本上,缺少“立体”的感悟和体会。要通过专项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写人物专访,在面对面的交谈中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可以确定一个主题,写调查报告,就当代中学生如何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等专题展开研讨交流;可以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如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尊老爱幼”等,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探究,了解文化现象,探析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学习形式,促使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能力,集成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

实践活动,提升素养

丰富的实践活动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学期教学中,要依托传统节日等进行周密计划,恰当安排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清明节可安排扫墓活动、“诗意清明,美美与共”的诗歌诵读活动;端午节可以开展“在粽子中说屈原”活动,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感悟屈原的爱国之情;中秋节开展“我和明月有个约定”活动,诵明月之诗,话团圆之情;还可以依托二十四节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每一年定期举办“诵读经典 德润人生”的经典诵读活动,举办“成语里的饮食文化”“诗歌里的山水情”“读着经典说中国”“我说论语”等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的融合,不仅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继承、思想的熏陶。只有长期坚持,不断创新,才能为青少年精神生命烙上民族文化的底色,才能让青少年拥有足够的文化底气,成为蓬勃自信的生命体,健康成长,创造美好未来。

Image

新学期即将到来,相信老师们也正在返校做准备。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资源和课题。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相信老师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一起践行这些好想法吧!

感谢李兴武老师和参与此次话题的所有老师!期待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我们【每周一问】的回答中,贡献您的育人智慧,小编在后台等着您哦!

【每周一问】等您来答!下面我们进入下周的话题:

转眼间假期就要结束了,孩子们需要逐渐调整状态,从假期模式转变为在校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开学后的节奏。开学前的这段时间,家长应从哪些方面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呢?

每周一问

开学前,家长应协助孩子做好哪些准备?

参与每周一问,请在文后直接留言,长篇分享也可发送至rmjywx@126.com邮箱,注明期数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