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巴金先生与“双眼井”

 昵称45109175 2022-02-12


据成都文友说,在成都青羊区正通顺街口有一口古井,井口设有两个井眼,两人同时可以拎水,所以当地居民称为“双眼井”。“双眼井”何时修建已无从考证,据有关专家推断为宋代所建,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这口井不仅供给整一条街上的居民用水,也滋润了中国作家巴金先生前后的几代人。自然而然,“双眼井”也成为了巴金先生儿时最为熟悉的地方。巴金先生曾讲道:“只要'双眼井’在,他就可以找到童年的足迹。”
 
一个春日的上午,与成都文友约定一起前往正通顺街,寻访巴金先生早年在成都留下的踪迹以及历经千年风霜雪月的“双眼井”。
 
正通顺街,紧邻太升北路和草市街,整个路段大约400余米,看似很不起眼的一条街,却与巴金先生有着一定的渊源。沿着正通顺街往前走约100米左右的距离就是闻名的成都西南剧院,不远处立有一个深红色的小牌坊吸引了我的视线,上面用白色的仿宋体字书写着《巴金故居原址》:巴金(1904—2005),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堂,字芾甘,中国当代文学巨匠,人民作家。
 


巴金先生故居坐落在正通顺街98号,曾是一所深宅大院。1904年巴金先生就出生在这里,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故居原为五进三重堂砖木平房建筑,设有大厅、堂屋、桂堂和院墙,在桂堂天井旁有两株桂树,大门在故居中线东侧,院墙由青砖石砌成,从南到北,总长约八十公尺。上世纪60年代,这所院子成为战旗歌舞团驻地的一部分,1971年被拆除。
 
牌坊下是巴金先生的照片,只见他满头华发,慈眉善目,面庞清癯(qú),精神焕发地坐在一把藤椅上,上身穿白短衬衣,左腕带着一块手表。鼻梁上一副琇朗眼镜略显几分文气,他面带微笑,好像在与众多读者亲切交谈;下面为英文翻译,自然是让不远万里来参观的游人充分了解巴金先生。
  
巴金先生所著《我的老家》一文中记述,1956年他回蓉参观过一次,并留影纪念。1962年他再度回乡,旧宅已改建,“又干净,又简单,又大方的西式大门使我有一种新鲜的感觉。”1987年,巴金先生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到成都,在寻访故居时看到了“双眼井”,他激动地说:“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值得庆幸的是“双眼井”,在老城拆迁过程中一直存在,并作为文物单位保留下来。
 


眼前这口井盖着一块厚实的石板,石板上凿有两个大洞,这便是双眼井口,就像两只黑洞洞的眼睛。站在此处,都会感叹到这“双眼井”的名字取得那么的恰当准确,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井壁是用青砖砌筑而成,也许是井壁接受到阳光的缘故,井口的周围生长着许多苔藓,砖缝里长着嫩绿色的小草。
 
附近的居民讲,“双眼井”早已没了水,井上覆了石板铁链,围起了井栏。并立有碑文:“双眼井,位于正通顺街24号,原为新开寺内之古井,井深八米,宽三米,上盖石板,板凿两眼。该井始筑年代不详,据形制推断为宋代,井北侧为巴金故居,1994年5月7日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细读“双眼井”的碑文,不免寻找着《家》中钱梅芬、李瑞珏(jué)、鸣凤的身影。据说这口井已经废弃几十多年,现仅剩下一处石栏杆。如今巴金先生故居已被周边的高楼所取代,仅有一堵墙上镌刻巴金先生的浮雕,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一个封建大家庭以爱情和婚姻纠葛为主要线索的《家》……假如巴金先生从“双眼井”找到自己的家,那么我们也从“双眼井”走到了巴金的《家》,这也许就是给周边的居民和远道而来的游人留个念想罢了。
 


巴金先生在《我的老家》中写到:“几家灯烛辉煌的店铺夹杂在黑漆大门的公馆中间,点缀了这条寂寞的街道……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每个公馆都经过了相当长的年代,或是更换了几个姓……这所公馆屋檐下也挂着一对大的红纸灯笼,只是门前台阶下多一对长方形大石缸,门墙上挂着一副木对联,红漆底子上现出八个隶书黑字:'国恩家庆,人寿年丰。’”  现今原址已被拆除,巴金先生的故居没能保存下来令人遗憾,所幸的是故居旁边的“双眼井”仍在,冷静地注视着人间百态世事变迁。
 
但是让更多的成都人想到的“双眼井”,第一反应也并不是巴金先生笔下的代表作《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故事,而是“双眼井”旁边一间卤香四溢的小店,板兔鸭子八宝鸡应有尽有,逢年过节出门走亲戚,总要给远方的亲人捎上几只的红板兔、八宝鸡,一吃便知,这是家乡成都舌尖上的的味道。
 


当年人来人往纷繁热闹的井台,如今已成为文物一般冷清寂寞。也许会有许多文学爱好者以及远方的游人,沿着巴金先生笔下描绘的老成都的气息和《家》的踪迹,顺着巴金先生故居屋后的花园遗留的痕迹,寻找着仅存的“双眼井”,寻找着那个只存在孩子眼中的世界,寻找着年少时温馨的记忆……

 旅游文学的小作坊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