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此诗作者一语成谶招杀身之祸?​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2-02-12

作者|空桑

字数:2068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文字是人类用来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交流情感、表达态度的工具,其本身可以算是中性无害的,但若使用不当则容易引起祸端,甚至招致杀身之祸。

古往今来,因文致祸者,累累不绝。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桩文学史上因偶得佳句而遭到至亲戕害的著名公案。

唐代有个诗人叫刘希夷,他是大诗人宋之问的外甥。据说这个刘希夷才思敏捷,但最终却因为自己苦思冥想出了两句诗歌佳句但拒绝让渡给自己的舅舅宋之问,而被宋之问(一说是宋之问遣人)杀死。

我最早读到这个故事是在王谠的《唐语林》中,其原文是:

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即宋之问也,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此两句,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囊压杀之。刘禹锡曰:“宋生不得死,天报之矣!”

而《唐语林》中关于刘希夷之死的公案是取材于唐人韦绚撰的《刘宾客嘉话录》。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述,刘希夷冥思苦想推敲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么两句诗。当时的唐代文人风气雅好诗文,尤以诗为文人所最爱,常常绞尽脑汁来琢磨佳句。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文人创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尝自言“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逼诗人贾岛也留下了“僧推”还是“僧敲”月下门的千古佳话。

然而,刘希夷这两句冥思苦想出来的诗句却被他的舅舅宋之问看中了——为了窃为己有,宋之问甚至不惜对其痛下杀手。

根据相关记载,宋之问从外甥那里听到此诗句后,“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苦苦恳求外甥将此佳句让于自己,刘希夷开始碍于甥舅情面曾一度答应了宋的请求,后来又反悔了。于是宋之问被嫉妒和恼怒冲昏了头脑,一气之下发了狠心,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因为宋之问为人趋炎附势,有卖友求荣的劣迹,因而人们对宋之问因索佳句而压杀外甥的事,深信不疑。

对于宋之问是否真的因为要强夺两句诗而对自己外甥痛下杀手,在文学史上也是有不同说法的。宋之问虽然文才冠世,尤工于诗,与沈佺期并称“沈宋”,但唐人往往对他的人品非常鄙夷,对宋之问这样的反复小人最终被唐玄宗贬死的下场,都称其为“天报”。刘禹锡更是直接将这种报应指向宋氏夺诗杀甥的人伦惨剧。

但仔细推敲起来,总感到有一些时人的主观好恶在其中。

关于刘希夷之死,唐人多有论及,不仅在《刘宾客嘉话录》《唐语林》有相关记载,在《大唐新语》等也有所表述。与《刘宾客嘉话录》《唐语林》不同,元和时期刘肃所撰的《大唐新语》,对宋之问是否杀死外甥刘希夷则持相对审慎的态度。该书虽然提到刘希夷的死是非正常的意外死亡,但其并没有直接断言刘希夷的死就是宋之问所为,只是说“(刘希夷)为奸所杀”。

为了客观记述且不遗漏当时坊间传言,该书加了句或云宋之问害之”。在《大唐新语》中,刘肃还将刘希夷的创作过程做了详细描述,所谓“(刘希夷)曾搊琵琶,尝为《白头翁咏》,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也?’乃更作一句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此句复似向谶矣,然死生有命,岂复由此!’”结果一言成谶,不到一年就被杀了。

晚唐孟棨的《本事诗·徵咎第六》基本沿用了刘肃《大唐新语》的说法,但态度更为慎重,提到刘希夷之死时一句也未提及宋之问,更没有将刘希夷的死与宋之问联系在一起。

到了宋元时期,刘希夷之死又出现新说法,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或云宋之问害死刘希夷是因为另一首名为《洛阳篇》的诗,这种观点可见计有功的《唐诗纪事》。而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则仍采刘希夷因“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诗句而被宋之问所杀的说法,但提到的杀人情节是“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这样一来,杀人的幕后黑手、直接凶手、杀人手段和作案工具以及案发现场等刑事凶杀案件的基本要件就都齐全了。

但也有人对宋之问杀刘希夷公案提出质疑,并提出新的疑点。宋朝魏泰撰《临汉隐居诗话》,其中涉及刘希夷之死这一公案时,质疑道:吾观之问集中,尽有好处,而希夷之句,殊无可采,不知何至压杀而夺之,真枉死也。”也就是说,在魏泰看来,宋之问的诗才高过刘希夷,而刘希夷这两句诗在魏泰眼里也不是什么绝世佳句,怎么可能为此而杀人呢?

文学嘛,是一个主观色彩非常浓郁、表达作者人生经验和个体感悟的东西,张三以为佳,李四或以为不过尔尔。刘希夷的诗句,魏泰未见其好,但唐以来确是为人们所传诵的千古诗句。

话虽如此,宋之问是否真的因此而杀刘希夷还是没有证据来证明的。世事茫茫,尘烟渺渺,到了今天,有关宋之问杀刘希夷的公案可能将成为永远也无法破解的悬案。但文字的危险于此可见一斑,即便刘希夷不是因此诗句而被宋之问或其他什么人所杀,但至少在刘希夷自己已然察觉到自己诗句中的阴郁和肃杀。唐宋时期也有不少人认同于刘希夷因诗句中的不祥气氛而一言成谶,而至于到底他为何人所杀,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参考文献:

常平:《宋之问与<代悲白头翁>的著作权案》,《文史哲》2003年第6期

廉隅:《刘希夷与宋之问》,《文史杂志》2014年第2期

孙建勇:《“年年岁岁花相似”背后的命案》,《文史博览》2017年第5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