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扬名立万》,其中喻恩泰扮演的千里编剧认出了宅子本身的一幅大画欧仁·德拉克洛瓦的《萨达纳帕之死》,也成为了故事中的重要道具之一,今天就来聊聊这幅画本身。 ![]() 如果画家也谈暴力美学,德拉克洛瓦的《萨达纳帕之死 La Mort de Sardanapale 》就是标杆性的作品,这幅大型作品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作之一。 ![]() 德拉克罗瓦在1827年绘制了这幅大型布面油画,尺寸达到392 x 496 厘米, 1921 年成为了卢浮宫博物馆藏品。馆内还保存有同题材的100cm×81cm一副素描小画,于 1925 年购得。该作品还有另外一幅尺寸比较小的复制画,存放在费城艺术博物馆。 画中故事萨达那帕拉之死是古希腊历史学家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的《历史丛书》中亚述的君王亚述巴尼拔的故事。而德拉克洛瓦作品的灵感更多是受到拜伦勋爵的剧作《萨达那帕拉》的启发。 ![]() 传说中的亚述国王主亚述巴尼拔,据说他生活在公元前 661 年至 631 年,攻打巴比伦失利后,被困在尼尼微宫。当他的首都围困,萨达那帕拉感觉亡国在即,为了不落入敌人之手,他决定毁灭他的一切,这位暴君下令,让他的奴隶和宫人杀掉他的嫔妃,处死他的侍从,各种华服宝物,甚至他最喜欢的马和狗,最终自杀并烧毁他的宫殿。 绘画风格德拉克洛瓦虽然受到拜伦剧作的启发,却根据自己的想象改编演绎,用画笔描述了君主死亡前的戏剧性一刻。画面中,被围困在宫殿里的暴君萨达那帕拉躺在一张大床上,单手撑头,脸部表情藏在阴影之中,漠然地仿佛旁观者一般,目睹这场自己主导的陪葬式的大屠杀。 ![]() 整体画面白、红、黑色在强烈的对比中交织着,整体画面人物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画面中,妃嫔和马匹仿佛都在发出无声的尖叫和嘶鸣,用挣扎抵抗着死亡来临。画面的中间,他心爱的妃子已经被杀死,裸身背对观众横在红色的床上,左侧的妃子用面纱捂住脸部仿佛不敢直视这场混战,而左侧的前景中,一个黑皮肤的奴隶牵着马的缰绳,正用匕首刺穿了它的心脏。 整体画面并没有传统的四平八稳的构图,画面中所有的东西都东倒西歪的,从玻璃瓶到水果,各种闪光织物到各种扭曲的人体,拥挤着杂乱无章的在画面中流动着,仿佛下一秒就要倾泻出画面。 ![]() 画面中充满对东方文化的想象和糅合,有翼的太阳装饰和摩尔人头巾的灵感来自埃及,大象的装饰来自印度。也在这样的充满异域风情的东方背景下,他野蛮而充满激情的演绎,将画面故事变得更为合理化。德拉克洛瓦使用晕影风格使图案边缘模糊起来,抽象处理的背景暗示了自焚前烟雾缭绕的前兆,也将观众的视线汇聚到画面中心来。 浪漫主义VS新古典主义除了画中演绎的历史传说,这幅画似乎是浪漫主义绘画与新古典主义开始对抗的宣言,德拉克洛瓦在他的作品中放弃了古典主义对绘画格式的严苛规范,而是用眼花缭乱的人物和奔放的色彩,展现出充满激情的戏剧张力。 古典主义艺术大师安格尔《荷马的典范 The Apotheosis of Homer》我们可以可以对新古典主义窥见一斑。这种学院派风格认为线条和板式是绘画创作的本质,而色彩只是叙事的支撑。而浪漫主义的艺术家主张色彩的激情高于素描,艺术不一定是叙事的,更可能是一场对色彩和光线的表达。 ![]() 该作品在 1827 年的沙龙展出,《萨达纳帕之死》收到的赞誉远不如两年前德拉克洛瓦展出的《希阿岛的屠杀Scènes des massacres de Scio》,《法兰西公报》甚至说这是沙龙展中最糟糕的作品,以至于这幅画在当年并没有被官方买走,成为了几乎被雪藏的作品。 但也就是这幅在当时毁誉参半的画作,使德拉克洛瓦成为了浪漫主义绘画的领军人物,并在多年之后,让我们从画中感到画家狂热的激情,和画中无拘束的戏剧性的美丽。 话说回来,我觉得剧中使用这幅画,其实立意可能更在大屠杀的主题本身,而没有什么深度的隐喻作用,比起来我更喜欢《007大破天幕杀机》中画作起到的暗喻作用。 不过有中国导演开始使用画来做剧情的部分,也已经让人十分惊喜,而且这幅画的原作确是大型画作尺寸,也很适合剧中做梗使用,也算严谨。对我来说更像是室内破案+剧本杀的一场演绎,有趣足够。 【欢迎关注呼噜猫薄荷,享受撸猫、聊艺术和看设计的小乐趣】 延伸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