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寓津妙笔生雷雨——曹禺旧居(省‘市’保档案/天津篇)

 无愧我心 2022-02-13

寓津妙笔生雷雨——曹禺旧居(省'市’保档案/天津篇)

在天津意式风情区里,民主道21号院子里,有一栋砖木结构的小洋楼,楼前铸有一座一米多高的半身铜像,他就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中国话剧奠基人之一、享誉中外的大师和戏剧教育家,人称“东方莎士比亚”的曹禺。这处小洋楼便是曹禺旧居,如今开辟为“曹禺故居纪念馆”。

曹禺,原名为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曹禺的父亲曾任过北洋总统黎元洪的秘书,后来赋闲在家,抑郁而不得志。万家宝幼年丧母,在压抑的氛围中长大,苦闷而性格内向。12岁时入学南开中学,因自小跟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在南开学习时便参加了南开新剧团。19岁时父亲中风逝世,万家宝由南开大学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潜心钻研戏剧,广泛阅读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以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等剧作,为他后来的戏剧创作奠定了基础。

1933年春秋之间他的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他将“”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字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曹”,两者结合便以“曹禺”作为笔名。从此人们只知有个戏剧大师叫曹禺,而万家宝这一名字便鲜为人知。《雷雨》的面世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后来曹禺的作品如雨后春笋,《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32岁时在复旦大学兼课,教授英语和外国戏剧,又创作子改编出四幕剧《家》和独幕剧《镀金》,不久又翻译出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曹禺作品中所创造的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曹禺跟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一样,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戏剧事业和文艺事业,为推动中国的文学艺术和戏剧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伟大的成就,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

曹禺旧居坐东朝西,始建于清末。曹禺两岁多的时候就和家人迁入在此居住,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在这里度过,即使后来在外面求学,假期也经常居住在此。这栋小洋楼里“终日弥漫着的忧郁、伤感的环境,熔铸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使他早早地就开始思索社会,思索人生,思索灵魂”。“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或多或少都隐含着他童年那段经历的影子”。据介绍其处女作《雷雨》就是在这里诞生的。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都与作者在这里的生活有关。

曹禺故居分为前后两楼,前楼外檐为混水封面,局部为红砖清水墙;后楼恰好相反,外檐为青砖清水墙,局部为混水墙面。因地处当年的意租界,其建筑风格和平面布局均受现代西方建筑影响,造型简约,朴实无华。该建筑内部在装饰上,却融入了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那个年代天津中西合璧的文化风尚。

作为曹禺艺术人生起点的故居,它本身也是历尽沧桑。曹禺还是少年时,家里就把前楼租给了别人居住,一家人搬到了后楼生活。后来万家因经济拮据,其兄长又将后楼也卖掉了。新中国成立后,这两栋楼成为多人共住的楼房。本世纪初,对曹禺故居进行了整个工作,到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曹禺故居终于又焕发了青春。

目前的曹禺故居纪念馆前楼以展览为主,由十多个版块组成,通过照片、手稿、书籍等元素的展示和文字解说,主要展示了曹禺大师童年、青少年时期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对天津的特殊情感和对戏剧事业的杰出贡献;后楼“万公馆”主要是对曹禺青少年时期的家庭环境进行了恢复性陈设。“名人故居的价值并非仅以建筑史的价值来衡量。一个为历史作过重要贡献的人去了,其生命气质、往事、独有的个人生活和精神,除去留在他做过的事情或相关的文字里,还无声地存在于他的故居中。”天津市人民政府于2013年将曹禺旧居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