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印”玉印 出于墓主腹部,印台长2.3厘米,宽2.3厘米,通钮高1.7厘米,印面有边栏界格,印文为阴刻篆书“帝印”二字,沟槽内有朱砂的痕迹。这也是目前所见唯一一枚直书“帝印”的印玺。因墓室进水及年代久远,玉印被侵蚀成黄白色。 印钮雕刻成螭虎形状,周边装饰云纹。螭虎是战国以来玉器上常见的一种异兽,虎首螭身,四脚、长尾、头上无角。但似乎对于螭虎纹的具体形象,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定义,螭虎纹与龙纹也无法完全区分。举凡近似四脚、长尾、头上无角的类似爬行动物的纹饰,均可视为螭虎纹。 有学者推测“帝印”为南越国传国之印,但无论它归谁所有,“帝印”玉印可印证南越王窃号称帝的史实。另外,南越王墓西耳室出土两枚“帝印”封泥,封泥字体与这一枚玉印不同,说明墓主生前钤印的“帝印”至少有两枚。 一套墓主印章 一部复杂制度 南越王墓一共出土印章23枚,属于墓主的12枚,其中9枚出于墓主身上,分放在三个漆盒内。墓主印中7枚是无字印,专家认为,它们或许原有朱墨文字,经水浸后消失,或许原本就无字,作为备用的印材。另外还出土了35枚封泥,其中墓主的“帝印”和“眜”字封泥各2枚。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具体到使用中,有相当严格而复杂的制度约束。 赵胡赵眜同一人 “赵眜”玉印是墓主名章,出于墓主人的腹部和腿部之间。覆斗式印钮,上有小孔可以系绶带。 史书记载南越国第二代王名为“赵胡”,可能一为越名,一为汉名。为什么印文释读成“赵眜”而不是“赵眛”呢?在古籍《说文解字》中,“眜”、“眛”二字同解释为“目不明”,段玉裁作注时认为“眛”字是后人所增。史籍中常有“眜”错写为“眛”的现象,所以发掘报告认为墓主的名字是叫赵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