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见了,广州逐渐消失的疍家人!

 铭记心间 2022-02-13

关于疍家人你们有了解过吗?

即使你不熟悉这个群体,或许也听过关于他们的通俗粤语。

小时候我听我妈说得最多就是:“又唔着鞋,成个疍家仔咁”。

“疍家鸡见水”、“拉人兼封艇”......

无可否认,以往大家对疍家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偏见。

via.网络图

而如今,在广州很难再找到疍家人的身影。

在今天要了解昔日疍民的生活,或许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旅程。

No
-Number-
01

#百年浮沉疍家人

在上世纪30年代,珠江上密密麻麻的渔船上云集了大约15万的疍民。

via.网络

疍家人的祖先到底来自哪里,这是很多专家都无法解开的疑团。

而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每当暴风雨来临才是最难熬,船身随波摇晃,一家人都会一夜无眠。

生命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

via.网络


过去,疍家人大都不识字,整天忙于打鱼,小孩子们甚至没有上学的机会。人不离船、船不离海是他们当时的生活写照。


摄影:张永通

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和统治,水上人民一直受人歧视,他们政治上完全没有地位,人格得不到尊重,上岸不准穿鞋,不准与陆上人通婚,子女不能上岸读书。他们长年累月住在船艇上,食用的都是肮脏的河水,经济收入少,生活贫困,没有文化;他们遭受国民党的压迫和欺侮,经常遭受国民党特务、渔霸、码头恶霸、地痞流氓的任意打骂、调戏和侮辱。

所以,在旧社会,水上人民只有“世代水为乡,年年艇作家,浮沉海浪里,浪迹走天涯”,有些人认为,自己命苦,苦难生活是天注定的。他们说:“鱼死唔眼闭,打鱼人家无富贵。”

珠江的水上居民

1954年,周总理出席国际会议回来,途经广州,在百忙中视察了珠江河南(即海珠区)河道和黄沙、白鹅潭、沙面等沿江一带的小艇。周总理在沙面上岸后亲切地和水上居民陈彬、梁大嫂、郭大嫂等一一握手,并向他们了解水上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第二天,周总理又来到天字码头附近河面,下到小艇去看望水上居民,当看到水上居民一家大小住在狭小的艇上,特别看到一些小孩背着一块浮水的木块时,就对陪同的省、市负责同志说:“这样下去,孩子的腰也直不起来的,对他们的健康会有影响,而且很危险。水上居民长期住在小艇上是不行的,食水不卫生,要逐步帮助他们迁到岸上定居。”

当周总理听了有关同志汇报水上人民在旧社会祖祖辈辈备受反动统治阶级的欺凌、歧视,被蔑称为“疍家”的历史情况后,便对大家说:“那是旧社会对水上劳动人民的污辱,现在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就不要这样叫了。”周总理还视察了附近的水上小学,指示:“要把水上小学搬到岸上去办,而且要办好。”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从1956年开始,广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每年拨出专款,帮助水上居民上岸定居就业。

水上居民木船停拍在珠江河岸支流

于是,疍家人陆陆续续上岸定居,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水上生活。

今天,走在水乡的路上,昔日的舳舻千里的景象已成为历史,大家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一群人围在街角,打牌的声音在五十米远就能清晰听见,邻里间不时传出几句打骂的粤语。

老人们坐在街角,一边闲聊,一边照顾着小孩子,哼着熟悉而陌生的小调。

疍家的生活已是遥远的往事。

但在广州一些角落,只要你细心留意,还是有他们的痕迹。
No
-Number-
02

#日渐式微的疍家文化

前两年,在番禺前锋,岸边还悬浮在半空中的吊脚楼,这也是疍民上岸生活的特殊产物。

这种“水上房子”,楼上住人,楼下架空,里面有床铺有厨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可是如今在我们看来,吊脚楼和砖瓦房比起来,显得脆弱、幽暗和陈旧。

随着城市发展的各种拆与建变,19年初,收到一纸通告,吊脚楼均要拆除。

这也意味着,年代久远的疍民旧建筑也即将消失了

其实日渐式微的不仅是旧建筑,还有她们的“咸水歌”

旧时,疍家人只能随着海风、顺着海韵,用歌唱代替书写。

一个人唱不过瘾,非得大伙一起唱才成气候。咸水歌就像是他们之间的暗语,只有自己人才能对上号。

百多年来,他们已经习惯用唱歌的方式来舒心解闷,喜怒哀乐,尽在歌中。

No
-Number-
03

#疍家菜,老一辈最怀念的味道

很多人都在惋惜一种文化的消失,但值得欣慰的是:

疍民的“不时不食,不鲜不食”的饮食习惯,却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广州人的生活。

//艇仔粥//

传统的艇仔粥,用料很足,鱼皮,鱿鱼、蛋丝、瘦肉、油条、花生...小时候吃过的配料一样都不少。

// 笨柒粉 //

笨柒粉又叫做“撑粉”、“疍家糕”,据说这道美食,海鸥岛每家每户几乎都会做

via.番禺台

之前在沙湾美食节还能看到“撑粉”的身影,这撑出来的不只是纯粹的味道,更是对疍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 禾虫 //

广州人老一辈人有很多都爱吃禾虫,做法也多种多样,除了钵仔禾虫外,还有香煎禾虫、清蒸禾虫、干焖禾虫,还有人拿豆芽配禾虫滚汤。

via.网络

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江边的小店里吃上一顿疍家菜,仍然能够在热闹的夜市里啜上一碟炒田螺......

这就是深入民心的疍民饮食文化。

No
-Number-
04

#广州逐渐消失的疍家人

说到底,我最欣赏的还是疍家人吃苦耐劳,“食得咸鱼,抵得渴”的性格。

在番禺沙涌村的长沙路口,有一些上了年纪的疍家人,每天风雨不改地组队蹲守着,寻找做散工的机会。

她们基本一呆就是一天午睡也是顶着热辣辣的太阳,在地上随便铺张垫子,直接就躺下休息

疍家人赖以为生的就是一双手,什么搬搬抬抬的工作都做,出的力气最多,赚回的钱只能勉强糊口。

就像其中一位阿姨说的,“祖祖辈辈是疍家你怎么改得了,我没有文化,但是我无病无痛,做得就做。


疍民的历史记忆,流淌在广州城市发展的进程之中,见证着曾经心酸的血泪史,也期待着广州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天疍家人,靠岸登陆翻开了生活的新篇章,但他们没有忘记疍家独特的民俗与传统。

让我们一起好好守护疍民文化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