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隐秘的学习角落 见字如面,你好,我是阿木,现在仍专注于孩子教育、家庭教育领域,帮助更多孩子和家长,也能够找到独立学习与辅导方案。 图注:咨询免费 这次,我想对同学们说几句话。 在双减落地的第二年(2022年),基础教育正在从原来的校内外双轮运作,转向学校单体循环的体制;从“时间-成绩”,转向“能效-素养”的教育格局。这对于习惯了“双轮驱动”的我们,难免会感到有些恐惧。 有的人可能是乐极生悲;有的人可能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恐惧,有的人可能是感到压力倍增,而感到恐惧。无论是兴奋、不确定,还是感到压力倍增,我们都需要积极识别和利用这种情绪,让自己尽早尽快地调整节奏,明确一些微妙的学习指标,进而帮助自己成功。这样做并不是我们无视恐惧,而是要培养深刻的自我意识,并进行深思熟虑的风险评估,从而与恐惧建立起独特的关系。 这样一来,无论时间过了多久,在恐惧面前的我们,都会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浪漫主义者心态。 你看过谷爱凌的新闻,但你对谷爱凌进行过主题搜索吗? 我秉承一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学习作风,对谷爱凌进行了主题式搜索,其中马东对她的采访,有一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说从三岁起,妈妈凡事就让她自己选择,要求是,既然选择了这件事情,就要努力去做好!(每一次的结果,都是自己的最佳状态呈现) 在2022北京冬奥会自由滑雪大跳台的赛场上,谷爱凌两跳结束后,以182.25分掉到了第三位,落后法国和瑞士选手。这个时候,谷爱凌给妈妈谷燕打了个电话,妈妈让她做个左边的1440,这样就可以确保拿到一枚银牌。但是一枚银牌当然是不足够的,“所以我当时决定跳个左边的1620,妈妈就说,当然,这个主动权在你。” 谷爱凌赛后说“在那一秒我在想,如果我不赢的话,我也会对自己感到骄傲,我就是想挑战自己。” 她在关键时刻之所以能够这么选择,我想和谷妈妈从小就给予信任与鼓励是分不开的。 专业支持是天才迅速成长的土壤。在诸多天才的案例中,我们都会发现一个相似的情节,那就是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浸润在家长的喜好或才能中—— 莫扎特有一个音乐家的父亲,在莫扎特4岁时,父亲全职教他小提琴,家里全都是乐器; 邓亚萍有个当乒乓球教练的父亲,邓亚萍两岁多开始,父亲常常把她放在他的自行车上,带着到工人俱乐部看他们打球; 加拿大最杰出的冰球选手马里奥全家都酷爱冰球运动,他从刚会走路可能就跟着哥哥们去玩冰球了…… 谷爱凌这个天才少女自然也不例外,她的母亲曾经是北大短道速滑队队员兼滑雪教练,后来去了美国。母亲说并没有刻意去培养女儿滑雪,当时自己在雪场教滑雪,2岁的女儿耳濡目染,会走路就会滑雪。正如谷妈妈所说,如果她喜欢高尔夫,谷爱凌可能会爱上高尔夫。 这是因为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获得了极其专业的支持,建立起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更丰富也更正确的心理表征,这可以避免孩子在某种项目的发展中,因为心理表征缺乏所带来的消极挫败和无能的感受,孩子会因为不断获得成就感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虽然这样的专业支持可能真的是其他家庭难以企及的,但是,咱一般家庭也可以通过营造具体学习氛围,像有的家庭,有专门的学习区和学习时间段;或者是集合亲戚朋友的同龄孩子,自主组建互动学习小组,通过不同的方式都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某些心理表征。正所谓,给孩子留下啥,让他长大了,有这有那;都不如他自己有文化。学习宜早不宜迟。 当下的学习环境,有点儿像法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论法国中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说,法国中等教育那样:“一个理智上的迷途羔羊,过去的中等教育正在死去,而未来的中等教育还没有形成,其结果是,中等教育曾经拥有的活力与生气差不多也丧失殆尽。”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谢维和也说:相比初等教育(小学)和高等教育(大学),中等教育(初高中)是一个矛盾非常尖锐,张力非常大的阶段。 为什么初高中会这么难呢?因为: 它既要协调精英教育的功能与大众化的需要;又要平衡博雅教育的基本专业性与直接劳动力培养的关系。 若是你听不懂,直白点儿说,就是初高中学生的分化很厉害。第一,初高中既要为培养国家更高水平的人才打好基础,又要提升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这就让精英化与大众化成了矛盾。第二,初高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演说能力,又要增强分科分流就业等等。面对这种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不一样,老师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很难为情?何况家长和学生呢? (这是一封同行老师发给我的信息) 阿木老师: 我是某某学校的胡某老师,2017年听了您的讲座,让我获益良多。最近,我的一个学生向我提了一个问题,让我非常犯难,希望听到您的高见。 我的这个学生,他对我非常信任。一次课后问我一个问题:“胡老师,我读这些年书,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以后要干什么,也没人和我探讨过这方面的内容,每天就知道学啊,考啊,您能给我一些建议吗?” 当时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这个孩子学习很勤奋,人很正能量,学业成绩也排年级前几十名。我既担心过早让他考虑这些问题会让他分心,以致影响他的学业成绩,又害怕不回答他而失去了他的信任,从此不再和我做心理沟通和交流。遇到这种对传统意义上的学业成绩的专注和思考自己人生道路的发散相冲突的时候,我该怎样掌握好这个度去引导他呢? 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中学的学科知识与认知发展具有了更高的要求与形态,以及中考的压力,中学生的负担是比较重的,需要得到指导与帮助。另外,他们的自我认同的需求也很强烈,死要面子还逞强,明明知道是错误的还偏不听你的建议。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平时说“孩子叛逆”,其实不能全怪孩子。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位知名专家克努兹·伊列雷斯的观点,“学校和教育系统主要是用来处理学科学习,而身份认同才是青年人所关注的东西。这是目前的教育矛盾所在,也是很多中学生不太情愿去学习,只是被迫去完成任务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大多数学生在学校上课,是被迫式的。其实,他最关心的是自己是谁,是自己的身份认同。只要把身份认同的问题解决了,知道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他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就会更高,也会促进他认知方面的发展,以及学业上成绩的提高。 很荣幸,身为师范生的我,一直坚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原则。因为我知道中学生的发展,包括学习成绩、社会发展与个性发展中的各种现象,都或多或少与这种“自我认同”的焦虑有关,所以我坚信学习也终究是自己的事情,主动能动性。最重要的还是热爱一门学科。只有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知道学习对于自己成长的价值,才能一直保有内在学习的动力、把握好学习的节奏。 总体来说,“双减”的核心要义是树立起为何学,学什么,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意识,由此激发内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能够有效地促进认知发展与学业水平的提高。 作为学生,我们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学习节奏,在短时间内学好,提升学习效能;不能仅仅盯着一门学科,要更综合,在时间规划上要平衡;面对评价重构,更需要灵活应变;面对流媒体信息干扰,更需要严于律己,取为我用即可。同时,既要关注成体系的核心知识,又要实践丰富多彩的生活。 社会时刻笑纳英才!最后,我祝所有同学:学有所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