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以忘记的郑州特色名小吃

 静乐斋 2022-02-13

难以忘记的郑州特色名小吃“萧记烩面”

/杨甲午

微信图片_20220212220208

今生有幸参加了高铁郑州东站站房工程的施工建设。

十年之前的20102013年,我在郑州东站站房工程建设工地呆了四年,离开总部机关,沉到最基层,来到最前沿,学到了机关里学不到,书本上没有的新知识,接足了地气,充满了电。通过和现场施工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近距离接触,使我感受到了工友们的善良和朴实,坦荡和纯真,工地人的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令我十分感动!这里的的空气是清新的,就连语言都是鲜活的,真可谓感受多多,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在现场工地,尽管食堂饭菜可口,花样繁多,但是毕竟是大锅饭,时不时也想出去品味一下当地的风味特色小吃,于是,有一天我和一位工友一起来到了距工地不远“萧记烩面馆”。

首先引入眼帘,引起我注意的是饭馆大门上的一副楹联,“上联为:该吃吃,该喝喝,啥事别往心里搁;下联是: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不顶用。横批为:再来一碗。乍一看,这副联并不起眼,似乎有些消极避世,不思进取!细品起来,蛮有味道,它充满着城市的烟火气,包含着中原道家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的是“道法自然”的人生大智慧。

进店落座后,店主人笑容可掬地迎了上来,客气的对我说“吃了这碗面,保证你下次还想来,我的店里来的大都是回头客”!不一会儿,服务生就把一碗热气腾腾、香喷喷烩面端了上来,吃面喝汤,果不其然,味道鲜美,名不虚传。结账时才发现,一碗三鲜烩面花了十三元,真的是经济实惠,物美价廉。

后来,我也就隔三岔五的来吃面,成了光顾这家面馆的常客。

通过店主人介绍,才得知萧记烩面在制作工艺上没有沿袭传统的羊肉烩面风格,而是从自己拿手的伊府面中找到了灵感,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的海参、鱿鱼加入羊肉烩面中加以改造,也称之为三鲜烩面。

在品味“萧记烩面”的同时,我还仔细探究了郑州烩面的由来。据店主人和知情人说烩面还和抗日有关,抗战时期,日军飞机经常空袭郑州。有一天国军来他的面馆吃面,恰逢日军飞机来轰炸,当时有一位姓赵的厨师,在躲避轰炸过后,面就凉了,赵厨师只好将凉面投入沸滚的羊肉汤里面稍煮片刻,士兵们发现重新烩过的面也很好吃。后来赵厨师就潜心研究,在里面放些盐、碱,使之更筋,做出的面别有一番风味,后慢慢的烩面竟成了郑州风靡一时的风味美食。

听说以研究美食文化而闻名的作家古清生先生在郑州吃烩面时得知此传说后,便建议店家到日本东京开它一家烩面馆,让日本人也吃吃烩面,然后告诉他们这烩面就是你们日本侵略中国的见证食品,给日本人民一个和平教育,这个建议倒比那些“爱国斗士”们血洗东京的豪言壮语强了许多许多。

据传“萧记烩面”的创始人原是郑州国营长春饭店的做伊府面的师傅,退休后领着两个儿子开起了烩面馆。1986年“萧记烩面馆”刚开张时,连个像样的门店都没有,从一张帆布篷,一张矮桌,,一条板凳,一锅汤起家。弹指一挥间,如今的萧记,仅其总店每年就向国家上缴利税上百万元!

据当地人讲,起初郑州的“萧记烩面馆”开在人民路与东太康路交叉口的三角地带,通宵营业。风雪之夜,三两知己欢聚于此,叫上一盘红油豆丝、一盘扒羊肉,每人面前一碗热气腾腾的三鲜烩面,即便是就着一瓶最普通的白酒,也能有无限的快意。

眨眼之间,工程交付,我离开郑州回到北京已经十年过去了,时常想起这家“萧记烩面”馆,吃的是面条,品的是文化,享受的是生活。“萧记烩面馆”的门联和面条的巧妙结合,彰显了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和耐人寻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