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头山、岳渎阁、马趵泉、秦王寨、黄河系列(潼关篇)

 河洛娃 2022-02-13
文章图片1

引言—名字由来

潼关古为姚林塞,东汉未年设关,因山上流下来的潼洛河经过过关城旁,所以称潼关。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设立潼关卫,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设立潼关县。

潼关县今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

黄河图

文章图片2

黄河自西向东沿县界北部流经潼关县,区间流程18千米。晋沟河在潼关境内注入黄河。这是黄河在渭南境内最后一站,也是在陕西境内最后一站。

佛头山

佛头山位于潼关县安乐乡境内,是以秦岭支脉佛头山为主体的山岳型风光及宗教文化风景区。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主峰海拔1806米,因酷似佛首,故称佛头山。自古即有“关南名胜”、“西岳第二奇山”之称,为古今著名避暑游览胜地。因其山顶常年白云萦绕又称“白云山”。佛头山的驰名,主要源于潼关妙善公主在此学佛行法并最终在山顶佛崖寺修成千眼千手菩萨(即千手佛)的美妙传说。

文章图片3

佛头山宗教文化厚重,以佛命名的山、以佛命名的寺、以佛(即千手佛)为核心的传说,以四方宗教信徒的虔诚崇拜使整个风景区蒙上一层神秘、遥远的宗教色彩。佛头山的传说遗址众多:千钧欲坠的“缠脚石”,怒目圆睁的“狮面石”、老态龙钟的“神龟石”、横栏路中的“回马石”、“平安亭”、“讲经棚”、“凉裙树”、“归真洞”、“情人峰”以及那妙善公主拯救众生见证的“黄龙潭”、“黑龙潭”,无不与千手佛息息相关。

文章图片4

佛头山奇峰异石遍布:大自然鬼斧神王于此,有由佛头山主峰与侧峰组合而成的巨大卧佛、有睡意朦胧的“唐僧小憩”、有维妙维肖的“老人背山”,还有威风凛凛的“将军峰”、诩诩如生的“孔雀梁”、小巧玲珑的“葫芦石”将把你带入无限的遐想之中。

潼关古城

潼关,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东汉初期,废弃位于河南灵宝县的函谷关,汉献帝先后迁关于河南新安及弘农衡山岭,又于建安年间,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潼关之名,始自于此。其建筑情况志书缺少记载。从其遗迹看,东起原望沟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沟东岸。东西两面临沟,地势平坦而广阔。南北朝时,北周闵帝宇文觉在此打败东魏大将窦泰后,改潼关为“潼谷关”。

文章图片5

隋大业七年(611),将潼关迁于南北连城关间的坑兽槛谷(今港口镇禁沟口附近)。隋亡后,唐朝仍在此设防约八十年。唐天授二年(691),再资助迁关,移近黄河(即今港口镇的旧城址),建有关楼,城外开挖堑沟。宋、金、元三代,潼关城址未变。

文章图片6

清代仍在潼关城设防,城池规模一依明朝,但多次复修,并有所新建。乾隆五十三年(1788),在下临黄河的北面2400多米土城墙砌了砖,并重建了南、北水关楼,复修了各大建筑物。依然有六个城门。东、西门的楼名依旧。大北门改名“镇河”,小北门改名“拱级”,下南门改名“凤翔”,上南门改名“麟游”。南水关有闸楼七间,北水关有闸楼九间,规模宏大,映照山川,潼水穿城而过,中经横跨东西的石桥,宛如长虹,复波往来,引人入胜。后来又给东、西两面的土城墙砌了砖,更加完美,雄伟壮观。

岳渎阁

文章图片7

岳渎阁是陕西省潼关县的生态景观公园,位于县城关镇管南村北的塬畔上,距县城仅3公里.岳乃名山,渎为圣水.“五岳四渎”,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和长江、黄河、淮水、济水.黄河出晋陕峡谷,跃鲤鱼龙门,直奔西岳华山和潼关,形成了中华大地上惟一的“岳渎相望”的奇致大观和绝美的仙境。

黄河湿地公园

文章图片8

潼关国家级黄河湿地公园位于关中平原东端,东至河南、西至华阴、南至港口、北至大荔。东西长21.8公里,宽6.5公里,总面积3750公顷。湿地范围内的珍稀鸟类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完整,共有野生鸟类119种,珍贵的鸟类和水禽有天鹅、鸳鸯等。各类植物112科,比较典型植物有圣柳、空心莲子草、野生大豆等。保护区有大面积的河流水面和芦苇沼泽,整体植被丰富,水草茂盛,水鸟众多,生态环境极佳,自然景观罕见。

秦王寨马趵泉

秦王寨,即今太要镇的窑上村,距今潼关县治东南约10余公里。相传是唐初秦王李世民在此屯兵养马,故名“秦王寨”。秦王寨巍然高踞,四面环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个天然的军事屯寨。寨子里曾有讲武厅、跑马场、射箭台和城墙等古迹。解放前仍存有跑马场两处,人称“东马套”和“西马套”。射箭台南北各有三座。每座长、宽均为7米。四周城墙高3米多,宽约5米,现在还有留存。

文章图片9

秦王寨北不远的地方,有一处澄清碧澈的水泉。《续潼关县志》里说:“唐太宗为秦王时,兵驻其地。士方渴,苦无水。系马其处,马跑(趵)之,泉忽涌出,遂得饮”。后人遂和此泉为“马趵泉”。马趵泉水量充沛,《续潼关县志》说:“方数丈,澄澈渊涵,时方溢出。”《潼关乡土志》说,清末,马趵泉“灌窑上竹园一顷有余,灌寺底(与窑上村毗邻)地数十亩,下随山水流入黄河。”

非遗文化—背芯子

潼关南街芯子产生于古潼关南街辖区境内,这里与晋、豫接壤,依山傍水,历史上水陆交通发达,异常繁华。南依秦岭,北临黄河,潼洛河从村中欢乐流过;南街芯子就是这里勤劳朴实而又充满生活热情的先民们,用自己聪明才智创作的社火艺术,早在初唐时期演出就非常走红,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久负盛名。

文章图片10

古以木制骨架为装饰艺术,以后铁制骨架为各种装饰艺术的“芯”,可承载一至数名小孩子,加上动作表演,以高、险、奇、巧成为特色艺术,深受广大群众及外国友人的喜爱。背芯子民间舞蹈,其铁芯要用熟铁再经过多次锻打,使其成为刚柔兼济的专用钢材,既能承载重物,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动,让人有一种艺术的美感,可以表演古今的戏剧、民间传说及其它多方面的内容。

地方特产—潼关酱菜

潼关酱菜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曾在1915年获巴拿马世界仪器博览会金奖,清末曾被选为皇家贡品,称为“廷笋”。

文章图片11

潼关酱笋创始于清代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由山西省临晋县(今临猗县境内)陶康村籍姚三才的曾祖父试制成功。其人在陕西潼关县城开了一个菜店,兼卖油为生。为了减少蔬菜损失,增加收益,常注意钻研蔬菜的贮存问题,以及淡季的蔬菜供应。先以陶瓷盆罐加盐试腌莴笋,边试边改进,后来又用面酱腌晒,获得成功,制出的酱菜味道鲜美,生意兴隆,就在潼关石桥西开设了一个专门经营酱菜的店铺,名曰“万新合”酱园。由于经营有方,规模不断扩大,至清嘉庆八年(1803年),资本发展成万余两白银,专卖酱笋酱菜,相继增设“万盛合”、“万顺合”等十多家分号酱园。

后序

天下黄河第一弯、三河湿地风光、李自成南原大战遗址、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汉太尉杨震故里、岳渎公园、十里画廊栈道、潼关历史悠久。商谓桃林,周称渭汭,春秋为桃林塞。千古名关,华夏金城。

大美陕西、大美渭南、大美潼关欢迎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