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虚,不了解问题根源,扎针吃药都是徒劳

 为什么73 2022-02-14

上医健康 2022-02-13 19:00

编者荐语:

有些毛病,吃药、扎针、推拿、导引都不见好,或者是好转比较短暂,你可想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古人学四书,做不了官的,就改行做大夫,你可知道四书中也蕴含医理?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庸文化 ,作者屠鹏程

中庸文化 .

阴阳五行,上古智慧,儒道文化

忘形以养气
忘气以养神

图片

导读

现代社会,为什么,这么多人肾虚或者各种虚损呢?其实最主要是,动头脑太过,后天的心念,动的太过了,本该属于在人体下焦,徐徐燃烧的小火苗,成天火烧上焦,所以人体下焦全部亏虚。

形成了现在大部分人的常态:上焦火辣辣、中焦淤堵、下焦虚寒。


那是不是,我们就不能动头脑?不能起心念?那也不是,我们今天通过国学中蕴含的智慧,来谈谈,如何让身体不吃药、不打针就能补阳和补虚损的原理与方法。

(本文根据《大学》线下课程整理汇编)


图片
图片

上实下虚怎么办?



下面全部是冷水,上面发热,这个就叫火水未济,本来应该它要反过来,火要在下面徐徐燃烧,水在上面烧热了、 烧开了,持续蒸腾,才是理想状态,所以我们的人体功能的运行方式,跟煮饭差不多的道理。
图片
古人为什么说,心要常静、 体要常劳?我们走路的时候,这个火是不是,暗暗地在下面动 、在那燃烧、在那加热?但是心要常静,心像下雨一样,就不让它过度的燃烧,让这个燃烧的di火可以往下降,这就是一个自然的状态。

如果反过来,体静心劳,身体不动,头脑在胡思乱想,火就在上面飘,下面就越来越冷,越来越寒。因为你哪里在运动、在思考,气血迅速就调动过去了,大家可以观察打游戏的孩子,打完游戏后,这个脸部热烘烘的,有的甚至还会出汗,但是手不一定是暖和的。成年人更是,坐在那里看手机,或者思考问题,动脑筋多了,手脚就变得冰凉。

有的人说,那我就多走路 ,边走边聊天边胡思乱想,那就等于上下一起燃烧,也是渗漏的很快的。
图片
所以,要想精神充沛、要想身体健康,每天最好要有一段“空”的状态,不管是站桩、还是走路,就是思考也要让它稍稍关闭一会儿,我们现在还做不到完全能自动关机,因为我们也要工作和与人交流,不需要强求自己做到。慢慢就会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渐渐水火即济

出自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再进一步来说,我们要明白是什么东西影响我们水水即济,除了上面讲的不良习惯,更是因为我们的不良习惯造成的,日积月累的浊气浊物,堵塞了升降的通道。
这方面,中药有时有短期的帮助,但根本要靠文化的力量去“化”之,真正的文化是性命双修的文化,即是真正的修道系统,并不是碎片化的知识与文凭学历。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的原因。
只有扫清浊气 ,慢慢的自然会天清地宁、自然会发而中节,思考也是要发而中节、情绪也是要发而中节,欲望也是要发而中节,都是恰到好处,就没有多余的浪费。

这个也就是中医理论中,
君火以明、 相火以位的道理,所以从健康养生的角度来看,不可以把能量全部都燃烧出来,要用高效率的君火以明,其实讲的就是,就像太阳一样,出太阳时把阴霾都照到,或者看清楚就行了。
图片
我们现在是不明的,我们思考的状态,有点像燃烧不充分的火,不断冒黑烟,它里面有点光,像农村的土灶,灶里塞了很多柴火之后,它烧起来就会冒黑烟,有时呢它又有点光的,我们大部分人现在思考, 就属于那个状态。

图片
图片

高效的让神回来


真正的高效的思考,是什么呢?是:虑。

出自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大学》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们《大学》课里讲过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有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所以高效的思考:叫虑。

虑下面有心,跟过滤的“滤”一个音。它就是一过滤 ,就结束了。这就是高效的思考,但是前面要有 ,止、定、静、安的功夫。
水火即济

出自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以《大学》、《中庸》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一个道理,《中庸》就讲了:慎独、戒慎恐惧,就讲我们要学会用心了,用心的第一步,就是让心不要过度的逐物。

刚开始,要做一点点强制的动作,就让他主动地收回来一点。

走路可以,常独行常独步;平常要是有多余的时间,可以站站桩;再有条件我们可以喝点茶;静坐也可以的;那没条件的 ,喝点白开水也可以;这个都根据自己条件去做。
关键是做这些事的时候,要换个心境。要有个放下的心境,这就是“止”的初步。在这个状态里,少用后天的妄心,少用过度的思考之心。
图片

还有一个睡觉也特别重要,我们 《孟子》课会讲睡功,就是睡觉前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过度的逐物、或者过度的思考,过多的逐物状态下睡觉,是不太好的。

就是你要先让神收回来, 慢走一会也可以、站一会可以、无所事事一会也可以,这样再睡觉就比较好,就比较容易进入,无梦无想的睡眠。

不然呢,就是梦多的要死,时间上睡了8小时, 其实效率很低,睡醒后依旧困乏沉重,所以要注意。

这个过程,就是慎独,这个就是“中”的功夫的初步。

图片
图片

起心动念到底对不对



这里大家注意 ,就是
一定不要追求静,现在我们都搞不清楚:静,到底什么东西:不要追求无念,不要追求好像起心动念,自己就会谴责自己,其实谴责自己,又多了一个念头,这个叫头上安头,多余的。
@什么是静: 静为安静,缘何青争?

碰到事情,或者看到的东西, 起心动念,都是很正常的。你只要知道不过度就行了,过度不过度,自己心慢慢的会有一杆秤 ,会知道。
图片
现在有的人是 ,因为迷乱了几十年了,逐物逐习惯了,几十年认为,这个就是正常状态,有的人是必须身体也很难受了,或者头痛了,或者肩膀痛了,或者哪里痛了,才意识到。

这个时候已经很晚了
,所谓的戒慎恐惧,就是在他苗头起来的时候,就意识到。

出自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晋,为仁由己,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所以《论语》里面, 他就会讲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个礼就是内心的准则,其实就是,让你不要过度的逐物,过度逐物了,等到了一定程度,你要改回来,就很麻烦。

告诉大家这些道理,是想让大家明白一些,现在就可以运用到实际中。

就像我这几年,为什么我不开八字课,不再多教这些术数,就那个东西要一讲, 你本来负荷过重的头脑完全停不下来,很多人学八字, 学得会失眠。然后还不明道理,不断学新的知识,各种术,各种应用,脑子完全在加速运转,最后就是烧坏了CPU,这个麻烦。

但我们《道解四书》课程,
是让大家跟经典链接的,跟经典链接就是跟先天去连接。就是让大家学会头脑慢慢关机,学会让大家天清地宁的,学会高效的虑。所以不需要用很多的、思考的层面去听课,得意忘言,不需要很多记忆。你差不多听了,能让心起触动就可以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在相对空的状态,在生活中, 特别在一个人的时候,其实很容易体会的,也不需要很多的条件。

不需要非得抽根烟,有时候我们抽烟也是一样的,抽烟就是通过一个工具,然后那个烟是不是,它慢慢融入无形了,它是个有形的东西燃烧, 燃烧变成了无形了,通过这个桥梁,自己好像也像烟一样,很多东西飘散了。

图片

这是一个工具,但是你工具抽多了,肺抽坏了。我有很强的体会,就是原来我也抽烟的,抽烟其实它有伤害,因为它这个浊气嘛,对气脉都有堵塞,但是它有帮助放空的作用,但是随着经常放空习惯的养成,我觉得那个工具多余了。

比如说,思考特别多的时候, 就特别想抽烟,然后想帮助自己, 做一个过度的调节,但是我发现,你不抽烟,你也可以进入抽烟的那个状态。慢慢地你对烟就没有依赖,反正可抽可不抽,大部分时间我都想不起来抽。


图片
图片

补虚其实没那么复杂



其实很多东西,都可以的,比如说喝杯好茶,它可以辅助你进入那个状态,因为茶它有疏通的作用,茶那个树的尖尖头,它有很强的阳气,它可以帮我们疏通的,当然有的茶做的不好,它也会让我们睡不着,让你升发过度了。

我们可以体会, 喝完茶的那个感觉,你记住喝完茶的感觉,经常要保持那个状态,这个就是中。

所以很多艺术,都是帮助我们达到中的一个桥梁,但是我们人最讨厌的是,又容易被桥梁所迷住,把画画的本质忘了,只追求经济效益去了。

图片

所以很多东西、很多的工具, 都是帮助我们,达到先天的这样一个桥梁;达到这样一个状态,其实这个状态,
最好的就是,不用任何工具,自然的达到。

而且一定注意,这个中,这个空,不是是营造出来的,不是是追求出来的,这只是我们本来的状态。孔子说,绘事后素,素是我们本来的状态。其它都是加上去的。

如果我们能回到那个本来的状态,才是补阳最好的机会。

图片

比如我们吃什么东西,只要这个有形的东西,它都是偏向于阴的,当然有的里面,是阴多阳少,有的里面是阳多阴少,真正的你要补阳, 在哪里补呢,补阳就在这个空里面补,在虚空里补。

包括太阳,太阳是属于有形的东西,太阳也只是天地之间一个有形的阳,也是后天之阳,只要是有形的 ,都叫后天,无形的才是真阳。要不然阳虚的人晒太阳,不就能补足阳了吗?很显然并不完全能靠太阳之阳来补阳。

每天睡觉,那个睡到无梦无想,无人无我的时候,才补我们的,美美的睡一觉起来,就鲜活了。因为那一刻,我们回到了源头,我们本真的状态,道家叫做无何有之乡,儒家就叫做中,佛家叫做空。

那为什么不在生活中,创造那么一小段 一小段, 这样的一个空隙,让我们身心恢复活力呢?这也是有些病,可以不药而愈的道理,补虚其实不难,就是要从明理开始,从知止开始。

这个空,这个中,一定要知道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一片死寂,不是造作出来的,不是强制其心出来的。而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没有显现的万物之源,是万有之根。只有不断回到这个中,那个喜怒哀乐未发的根本;然后才能发而皆中节,才能生生不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