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拿什么拯救你

 健康必靠中医 2022-02-14

1凡是病,都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

自己可劲的糟践自己,然后想单凭医生的“一己之力”,让自己恢复健康继续作去,天下有这样的好事吗。。。

2从中医的发展史,和中医药理论体系来看,目前医院里的很多中医分科方式,基本上都是按照西医模式强行安排的,这本质上是对中医学术的不尊重和学术异化,不利于中医的传承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根据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自身学术规律和特点,我们有很多很多课题都需要深入探索研究解决,可是数十年来主流中医学界早已经被西方文化思维西化、异化的找不到“北”了。

满院子开口闭口就是西方的那一套如何如何。。。

中医啊中医。。。

你让我们拿什么来拯救你!!!

3如何加强中医病机诊断的训练:

       深入学习、理解以下四点,就是训练中医思维智慧,病机诊断、临证取得佳效的关键:

1.阴阳五行为中医之魂,参学中医就必须搞清楚其源流、体用,不然对中医药的学习就没有了神和魂。

2.藏象经络为中医之根,必须在阴阳五行的体系框架下,深刻理解并把握住这个根本,不然对中医药的学习就会无的放矢,没有了根基。

3.中医临床症候(与西医的症状、体征要区别认识)的正确采集,是准确判断病机的前提条件 ,其中“十问歌”意义重大,不可轻视,舌诊、脉诊更是关键,一定要深刻理解、掌握,不然就会失去判断依据,造成病机判断失误,从而“胡乱处方”。

4.高处在经典,经典是中医药的源头,更是中医药传承、发展、创新,体现疗效的依归,参学中医必须要从经典出发,再回归到经典中来,如此反复探索研究,临证实践,暇以时日,方可在至高之处一览中医药之神妙。

4中医大夫的处方依据

      临证运用中医药处方疗疾,在了解患者病史过程的基础上,要牢牢把握住患者就诊当下的症候(一定要与西医采集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数据等在认识上区别开),然后依据中医药理论体系深入分析,准确判断出患者的“当下病机”,这,就是中医师处方用药的依据(切记:这与西医诊断的病名没有任何关系)。舍此,即使取效,亦属偶中,不足取法,中医学者临证当慎。。。修学中医,就是要加强这种中医病机诊断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5一名合格的中医师:

当你脱离西医病名诊断影响之时,就是临证疗效提高之日。

6中医人才的成长一定要重经典,重临证,重师承,重口传身授,重实践体悟,重临床有效。尊师重道,自然成道。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中医。

如果只是围绕着如何过关、考证、晋升职称、涨工资、报课题等“资料”去学习中医。顶多可以成长为一名掌握了一些“碎片化”中医药知识的人,今后可以做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然后利用中医混口饭吃,而离成为真正临床治病的中医大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诸师友共勉

7李源中医师谈如何学习中医

       学习中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悟的过程,急不得。其中有几个要点须牢记心中:

1.自己努力学习、多实践、多临证体悟,这是最主要的;

2.拜明师指点、跟诊熏陶是解除学习过程中遇到疑惑、困惑的关键环节;

3.戒除浮躁,沉潜专一,认真学习,是应该保持的基本学习态度;

4.医学无小事,每一环节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一点都马虎不得。要么就别学,要学就学好、学扎实。

5.尊师重道,自然成道,传承中医薪火,业为众生修,是大医精诚的最高追求。

另,当前中医圈子里存在许多乱像,不要去和这些“乱像”一般见识,认真学自己的就行了。

古人云:

学,然后知不足;

无知者无畏。

8一锅草药,带着灵性,

从远古熬到了现在,

又从今天熬向未来,

一直在护佑着,

中华民族的康健。

这锅带有灵性的药,

虽饱含了沧桑,

但也充满着先贤智慧。

承载了民族的希望。

传承下来的都是精华,

坚守至今的才是正道。

9李源中医师略谈对中医的认识

        道家学说和中医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中医是实用技术类,而道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隶属于“哲学”范畴,在其同步发生发展过程中道家的思想可以起到指导规范实用技术性质的中医学,是很正常的事。

许多人对中医药事业非常关注,总是喜欢对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指点江山。这是好事,说明中医药在群众中受到广泛认可,这一现象值得重视和肯定。但是我觉得每一个人在讨论中医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前,得具备最基本的中医学术素养,起码得认真读过《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道德经》等这几部经典著作,如果没有认真读过这几部著作,就请先去好好学习去,不然自己对中医的所谓“指点江山”,基本上就是在说梦呓语。

试问:一个人如果没有认真读过《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道德经》等经典,又对中医说三道四、指指点点,那就是缺乏起码的学术尊重。这就好比去和一位火箭专家讨论火箭起飞需要烧煤?还是烧木炭?一样可笑。

再有,一个人若要真心打算深入的理解中医、掌握中医,就必须先把中医的源流搞明白,先秦诸子、两汉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直到近代的思想家等,均需涉猎,然后再去深入的学习研究中医药学术史,如此才能对中医药学术理论体系有一个通透的认识和把握。如果还想在现实中真正的“处方愈疾”,除了考取国家规定的医师资格证之外,那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拜明师,侍诊抄方,在临证实践现场聆听师父教诲,参悟中医之道,然后在自己的临证实践中不断探索,方可对中医药形成完整的认识和把握。

不经如此深修,无论其头衔有多大,职称有多高,那就不可能成长为真正的,能够处方愈疾的中医大夫。

以上粗浅认识,

与诸师友共勉。

10   临证运用中医药治疗疾病,患者复诊时,要深刻体会以下四点:

1.效不更方

2.效亦更方

3.不效更方

4.不效亦不更方

其本质就是在患者复诊时要进一步的重新做出中医病机的再判断。  

本文摘自李源医师的临床语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