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材“以西说中”会让学生更糊涂

 scwencai 2015-12-31

中医书友会第836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沈剑刚

编辑/瓦力 校对/战士徐


I 摘要比如“中医外科学”的许多病名,实际上是在古医籍中找一个与西医疾病“对应”的病名而成,是否真的相应于现代疾病的概念?没有人管。而且在描述临床症状时,用的全是西医某疾病的表现,又不提供中医对该疾病的完整描述。这样学出来,必然是中医疾病没有学好,西医相关疾病也不懂,何以临证治病?

中医药教育与人才培养


我的经历决定了我的视角


我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在广州第一军医大学临床摸爬滚打十年却看不到希望,在马上就要“功成名就”之时辞职出国读博。三十年间从中医到西医、从中国到美国,再从西医到生物技术再到药学,最终又回到中医。最后回归中医的十年是我最辛苦也最快乐的十年。


由于在香港必须用中医药治疗疾病, 我潜心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广涉当代医家各种治疗思想,才真正体会到中医药的疗效。另一方面,我有良好的西医西药及生物学背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实验上看到中药各组分协同作用及其机制。深感中医药学的慱大精深,其深刻内涵的科学基础还有赖于当代最新技术和方法从多角度研究和探讨。


在当代大数据、多学科交叉的条件下,中西医学在理念上已经趋同。所不同的是,当代西医西药研究者,愿意接受任何新思路或传统中医思想而毫无包袱,反倒是中医药学界顾虑太多,举步维艰,唯恐有失两千年前的经旨。而且,当代中医学术发展有些浮躁,或标新立异或门派相争,所以,正本清源,探讨学术之原意,实有必要。


更为紧迫的是,老一辈中医药学大师相继离世,给中医药学界敲响警钟,他们的学术传承迫在眉睫!因此,大家放下偏见,携手共进,弘扬中医药学,既发古人之心传 ,又显当代临床之新用,更容当代多学科之新思。于斯,中医幸甚,苍生幸甚!


不要过于强调个人的悟性


回到人才培养方面,中医药学博大精深,非潜心学习,立足临床,难以观其端貌。以仲景方为例,用药精妙,药物变化一两味都很有讲究。这需要跟师学习,耳濡目染方能登堂入室,好的悟性和坚持实践缺一不可。


谈到悟性,实为中医成才之关键也是中医学术分歧的由来之一。但过于强调“悟性”会造成概念的分歧越来越大。中医理论在其形成过程中,各家基于自己的理解演变出自己的学术思想,其传人又基于自己的悟性、理解和临床经验去阐明同一个问题。即使是同一学派,在概念的范畴上也不相同,大家的交流是在不同角度和概念范畴中进行。因而,中医界存在过于强调悟性在成才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标准化的问题。


为促进中医人才成长,重新疏理传统理论很有必要。我们不妨参考西医的专家共识之模式,让有代表性的中医专家坐下来,一起讨论,形成有关概念的征求意见稿,在全国中医界推广,实行一段时间后,收集反馈意见,对共识进行修订。以此为基础,重订中医院校教材,增强教材实用性。


教育问题多,须重编教材


谈到教材,我认为中医药教材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统筹编写新教材时,应统一核对每本教材的概念范畴。有争议的大家一起讨论,尽量达到一致。不可有“中医内科学”所表达的概念与“中医外科学”不一致的情况出现。


近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我通读了第五版和新世纪七年制规划教材和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发现教材中有许多不清楚和错漏的内容。有些相同证型的不同疾病,选方用药随意性极大,应该正本清源。而且“中医内科学”有些疾病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是直接把西医相关疾病的概念用中医术语翻译而成。使学生觉得中医药学对疾病的认识非常粗浅。


如书中提到:心悸,分惊悸和心悸,其所涉及为西医功能性心脏疾病和器质性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各自中医病机的侧重点不同,治疗方药也不同。因此,新教材应该以中医药通用病因病机和方证归类。如果需要论及不同西医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洽,可以用附录或自学材料的形式编写。这样既保持中医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考虑了教材的实用性。


“中医外科学”的许多病名,实际上是在古医籍中找一??与西医疾病“对应”的病名而成,是否真的相应于现代疾病的概念?没有人管。而且在描述临床症状时,用的全是西医某疾病的表现,又不提供中医对该疾病的完整描述。这样学出来,必然是中医疾病没有学好,西医相关疾病也不懂,何以临证治病?


与教材相应,课程结构也需要改。高年级学生的经典教学、各家学说、历代名医医案选读与解析等都要加强。在课程结构上合并许多重复的内容,加强中医实战训练。用上午理论教学、下午临床见习的模式,


本科毕业后,应当有中西医两方面的系统规培,在当代时代,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应当加强中医药学临床实践的培养,跟明师抄方。如此,既能让中医后学看到中医药学的精妙又能使老师发现学术传承人。


总之,中医教育应当是精英教育。中医师的价值不应体现在处方价钱上,而应在他的诊金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为学有所长的中医师设立特殊津贴。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使青年才俊投身中医药事业。【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