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穷人思维叫“幸存者偏差”!

 世之介奎 2022-02-14

大家好,我是总觉得自己是同龄人里混得最差的一个,为了提升自己的认知度,因为身边的人都很优秀而带来的焦虑。所以我最近看了很多书,其中就包括各个成功人士的自传巴菲特传、李嘉诚传等等。在拜读之后,我也问了自己几个问题,如果给我巴菲特的机遇,是否我也能成为第二个股神?如果我有比尔盖茨的远见,我是否也能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呢?尽管很想给自己一个肯定,但内心还是很诚实地告诉自己机会不大呀,其实也正常,每天都有无数人在伤害中厮杀。拥有以上特质的人不知几何,但最后能让我们看见的成功者不过寥寥几位罢了,并不是抓住机会的都能成功,只是成功的都是抓住了机会罢了。归根结底难逃一个定义幸存者的偏差。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大学文凭是否已经烂大街了呢?这个问题,等一下公布答案。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又叫幸存者谬误,说的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借只看到经过某些筛选之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关键信息。他们只看到了一部分幸存者,却没意识到这些幸存者只是极个别的数据。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是一个很喜欢看电影的人。有时候我就很纳闷,为什么好莱坞拍的每部电影都那么好看,每部电影不管是画面还是剧情都制作得那么精良,而且十分卖座,真的是美国人拍电影天赋异禀,出品必是精品。后来一个朋友解答了我的困惑,因为拍的烂片儿根本不会在国内上映。事实上好莱坞每年大约有2000至3000部烂片被口诛笔伐,只有那些为数不多质量上乘的好电影,才有机会被我们看到罢了。

幸存者偏差的实质就是无意间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所以我刚刚问的那个问题,大家也应该猜到答案了。以2018年全国统计的数据来看,本科生只占4.43%。可为什么很多人仍然觉得大学生遍地都是呢?因为他们身处。在大城市里,身边大学生的概率更高,他们没有看见更多没有念过大学的人。其实,这种来自幸存者偏差的圈套,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前几天我在汉堡餐厅听到几个小孩子聊天,聊天的内容,让我感觉很可怕。其中一个背着双肩包,大概五六年级的男生说,读书真的没用,不是每天打打游戏当个主播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火了。没错,现在在很多人眼里成为网红主播,好像没有什么难度,但他们忘记了能够得到关注的仍然是极少数。忽略了那些因为幸存的偏差而不能被看到的是北上广深,有的人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焦虑。年入百万,物价超高等等影响,立刻浮现脑海。这样的城市好像没有上万的月收入,根本无法生存。你以为生在大城市里的人一定生活滋润富裕,多金,可实际上大多数人不过是为了一碗饭,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今天重复着昨天。

前一段时间,一张上海各行业真实税前收入表刷新了很多人的世界观。小区保安2500人,在健身房前台3000元,普通消防员5000元。我满意高大上写字楼的白领6000元,大家这才意识到,原来光彩的背后总是沉默的大多数。这是源自各种渠道营造出的幸存者偏差,不过是一个圈套。意识到了他,我们又该如何躲过幸存者偏差呢?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沉默证据的存在,眼见不一定为实,其次便要有统计学思维敏锐地发现数据中的问题。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仍要存有自己的思考,只关注看得到的消息,只会让你离真相越来越远。其实,相对于光彩夺目的少部分,那些看上去不起眼、很少有话语权的大多数才是支撑整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是守卫边疆的边境战士,纵使牺牲生命,也要在祖国领土受到侵犯时挺身而出,不让祖国受到一丝一毫的威胁。他们是在疫情期间远离家乡支援灾区的工人、医护人员,他们是不管严寒还是酷暑,都在清理城市街道的环卫工。他们虽然沉默,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将他们忽略这些生活中的扫地僧,或许才是最有力量的人。高级餐厅吃得当然好,但我觉得也抵不过家里的四菜一汤。不要因为幸存者偏差,让自己觉得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是中产而徒增焦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不要在盲目地攀比中忘记了生活本来的模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