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永远是幸存者,而非受害者。”

 解语渊 2023-10-17 发布于福建

“我永远是幸存者,而非受害者。”
这句话的力量很强大,初看不起眼,但当它成为你的信念时,新的生命将由此展开。
那么,这背后是什么呢?
幸存者和受害者,表面上看,不就是立场问题吗?因为所站立场不同,继而对自己的认识也将发生改变。至于最后会变成什么,大概就是你相信你是什么,那么,你就会按照自己所相信的去完成它。最终,它就成为了事实。
当然,生活没有这么简单,想要养成或树立这样的信念代价也挺高昂的。
不过,也没什么的。就当是留存一颗种子,让自己意识到,然后带着这份意识去发现,最终,当到达一定数量时,它会蜕变的。这是个“笨方法”,但包括很多聪明人也都在用这种笨方法去塑造自己。
归根到底,虽然方法是笨了点,但有用,而且还很轻松,也不费劲。
这也是很多人表面上看起来大差不差,但一旦到了揭幕的时候,直接就震惊了。
我把它称之为“水磨工夫”,意在滴水穿石的持之以恒。
就像我说的,又要轻松,又要成长,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融入自己的习性当中,继而它也就成了习性的一部分。
是的,将这句话凝练成自己的信念,靠的就是每天花一点点时间提醒自己:“我永远是幸存者,而非受害者。”
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它的作用在哪。换句话说,这句话平平无奇,它有什么用呢?
这背后就涉及两种思维:“受害者思维”和“幸存者偏差”思维。
听起来,好像都有问题?因为“受害者思维”往往意味着,始终把自己放在低处、受害、被动的位置;而“幸存者偏差”则告诉我们,这只是一次“侥幸”,人不可能永远都那么幸运,所以,该怎么做呢?还是该做什么继续做什么呗,只是说不要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就好。
如此说来,前者不好是毋庸置疑的,而后者更像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不要骄傲,要谦虚,要低调,要冷静和理智。
这好像没有什么用啊?
如果这么想,你就又错过了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了。
因为那些关于讲如何冷静,如何谦虚,如何低调,如何理智的诸多话语,我们都听过太多太多了,甚至都免疫了。如此,再读到这句话,还是原来那样去分析问题,急忙下断论,什么变化也不会有。甚至,你会自然而然地忽略掉它。
归根到底是,你还是原来的思维啊。
就像你想到“受害者思维”,你第一时间就会去判断自己属不属于受害者思维,而这里你直接就略过了一层思考。即你以为你了解了这个词,包括这个词的真实含义。如此,才奠定了你判断的基础嘛。
实际上,真相可能是:你压根不知道“受害者思维”指的是什么!
所谓“受害者思维”,它其实是一种人的保护机制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生”的意识。包括自欺欺人、自圆其说、求生本能,也都是在起到保护自身的这么一个作用。说白了,那就是一种“庇护”,或者说保护层,又或者还可以理解为条件反射作用下的“被动技能”。
它属于潜意识的一种,是极其容易被忽略过去的。尤其是,如果你长期处于压力状态、压抑的环境、被各种负面情绪所包裹的情况下,它就会“频发”,尤其让你深刻的倾向于“受害者”的位置。也就是说处处被动,继而你不自在,继而你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唯有这么去想,你心里才会更好受一些,也更容易接受现实。
也就是说,挡在你前面的是立场的确立,然后立场又产生立场的思维,立场的思维继而自圆其说为自己找观点,于是,完成了整个“机制”的确立。
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养成了习性,那么,你的生活方式和你的人生,乃至于命运都将极大地受困于它。
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你仔细想想看,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你头脑里想的是不公平,是委屈,是受伤,是痛苦,是失望,甚至是绝望的念头?然后你感觉被剥夺了什么,被别人抢了什么去,以及“本来是自己”;再然后,开始怨天尤人,怪这怪那,满腹怨气,各种戾气……
但你所感受到的,它是真相吗?
我是说,引起你的“注意力”,并且给你造成的伤害的“事实”,它们是真的吗?
是真的不公平吗?是真的在针对你吗?是真的只是针对你吗?
言外之意是,你想的既不是思考问题出在哪(源头),也不是在思考解决方案(下一步该怎么做),而是直接略过了分析,然后直接判断。也就是说,放弃了“头脑”,头脑只是个摆设,你用的是经验和经历去做的判断,而并没有经过严谨的思考。
如此一来,你没有尊重事实,也没有尊重自己的“智慧”,只是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偏偏这份感受还是让你受伤的感受,这种行为叫什么呢?自虐。
所以,聪明人都知道一个秘密,那就是——“了解自身的好方法是:认真地思考他人身上让你生气的地方。”
注意是让你生气的地方,而不是只顾着生气。说白了就是越过情绪往前再走两步,去尊重事实,然后尊重理性,继而理智地去处理问题。
唯有这样才能回归到正常的“智识”,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
“受害者思维”的危害性是极大的,它不仅会让你脱离实际,远离真相,还会蒙蔽你的双眼和智识,阻碍你去发现更多的细节,以及更多有助于你成长的东西也都将在这思维中被早早地扼杀。
不觉得这很可怕吗?
那么,“幸存者思维”呢?以“存在”为基础,即“我还活着,我还在,我是”,只需要确定这一点,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受益无穷。
因为太多太多人急于想要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价值,以及需要被肯定,就很弱势,是某种“弱者思维”。
而一旦确立自己的存在,也就是存在本身作为事实的基础条件还在,是不是应该感到心安?是不是应该更平静些了?又是不是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搞不死我的都将成为我强大路上的垫脚石”!
发现没有,自信回来了。
这是第一层了。人格自信。
就是任何时候,都永远记得,我能活到现在,那么对于过去而言,对于过去的遭遇和经历而言,对于我自身而言,我永远是幸存者。活着,就是最好的证明和依据!
那么,第二层呢?
以幸存者为基础的思维应该想到什么呢?过去的那些事儿,已经过去,或者说可以过去,因为你走出来了嘛!
那么,这种时候两个选择摆在你面前:回头或者继续向前。
这样就简单多了,而且,选择权重新回归到你身上。
你永远是自由的,且应该是自主的。
这是第二层的精神自信。
选择权是个很厉害的“武器”,它将有助于你冷静下来,保持镇静,并且因此变得从容,而不至于急迫、急切。因为还可以选啊,你不是没得选,你不是也不应该过度沉溺于负面情绪之中。
你但凡确定了自己的周围是安全的,人就会松弛下来,思维也会更加清明,你的身体的“应激反应”就不会被触发。那么,你就不会紧张,于是,你开始变得放松。之后,还可能有意外收获也说不定呢?
有句话说的是,“保持乐观,相当于增加25点智商。”
因为你没有被负面情绪所困,那么,你就没有消耗能量,继而你就相当于赚到了。这就像本来大家都损失,你什么都没做就已经比大多数人更好了。然后,再进一步,你还能积极乐观地去思考,放松且从容地去分析、判定,又比很多人快了几步。这不是赚大发了?包括和“过去的自己”比较,也是如此。
那么,第三层呢?也就是作为一名幸存者,你可以收获到什么呢?
因为有前两者作为基础,你将更加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将变得更加理性和明智。
这种情况下,作为幸存者,自然能想到“感恩”,继而感恩精神、思想、思维,或者是美好的种子就此埋下,扎根,成长,从而具备了“美感”,然后再去发现美,也就自然而然、轻而易举了。
紧接着,当然是作为幸存者对“侥幸”、“偏差”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借此去认识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警惕自己的“大意”或“侥幸心理”,继而更加尊重事实,更加务实,也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
一旦知道了自己,很多问题就开始松动了,包括在做选择的时候也将更加游刃有余。
人是这样的,要认识自己不容易,要解决问题通常也是在超出能力范围(不然也就成不了问题了不是)。但认识自己的倾向,认识自己的局限,包括认识自己的优点,这些都是可以作为有利的条件而存在的。
再去应对问题,自然是,从容应对。因为心里有底嘛!
接下来就是如何去学习和训练自己面对“因缺有需”的这么一个总的问题。
其实任何重要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因缺有需”,要不然你在做什么呢?是吧。
而面对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信念,你得有相应的心理支撑,继而,你才能随时能从问题中脱离出来,以及在面对问题时做出合乎理性的取舍。这就像一个人的人格,如果人格都不健全,那么,就将有很多问题成为你的干扰项和影响因素,继而处处都是对抗,偏偏人力终有穷尽时,这就两难了。就真的人生太难了。
所以,这里的收获是什么呢?那就是一方面训练自己面对“因缺有需”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越加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再有一方面则是在遇到问题时、遇到困难时,是继续往前,还是换条路,又或停下或放下。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训练啊。
至于第四层,当然也是有的。
那就是一个主动性,这一点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主动性说白了背后是独立性和自主性。何以“幸存者”能拥有这玩意儿呢?
归根结底,从“大风大浪”中走过,走出来的人,最是能够知道什么才是生命的根本,和什么才是重要,以及对自己而言有多重要。当你明白这些之后,也就算活明白了。
一个活明白的人,必定是自主的。也就是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时间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然后,因缺有需。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有条件就利用好条件。
至于其它的,其实从“幸存者”这个词就可以琢磨出很多东西,无论是运气、机遇、危险性,乃至于安全性,多方面,全方面,都是“幸存”为首,“偏差”是核心。即,别掉以轻心,别自以为是,别盲目自信,背后既有警惕之意味,更是祝福和希望所在。要珍惜,要珍重啊!
是故,我永远是幸存者,而非受害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