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一学生笔下的全国2卷

 王侠一家家外不 2023-09-28 发布于陕西

高考后的周末,全体学生写了高考作文,虽然孩子们的思维还有相当的局限性,但是,字里行间,闪烁着高一学生的点点智慧的火花,诚是欣慰!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久,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之处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来自幸存者的偏差

科学实验班:孙妍

弹痕累累的幸存战机最终没能给予军方正确的数据,却将其带入歧途。为什么?因为仅仅关注到了幸存者。这便是来自幸存者的偏差。引入言简意赅,干净利落

幸存者偏差是指,当获得信息的渠道仅仅来自于幸存者指,信息与现实的偏差。就如英美军方一般,只调查了哪些地方易中弹,却忽略了那坠毁的战斗机为什么轻易坠落,从而忽略了本应加强的薄弱之处,所做努力不过是水月镜花。(解释是什么)

产生幸存者偏差的原因是看待事物的不全面。死人不会说话,来自遇难者的数据是沉默的,亦是易被忽略的。就如一次次金融危机后,所有人注意的只有幸存者。他们是传奇,他们的做法被争先效仿,殊不知一切都具有偶然性。与其钻研那兴许是偶然的成果,不如去看看那些必然,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通过他人的漏洞去看自己的缺陷。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固然重要,也别忘了以他人之短窥己之短,别让来自幸存的偏差迷了眼。分析原因回答了为什么,分析深刻,观点辩证

来自幸存者的偏差会造成巨大危害。当人们忽略了那沉默的数据,只通过带有偶发性的局限数据判断,得出的结果便同样具有局限性,甚至可能引向错误方向。对于商人,盲目模仿经济危机下幸存企业的经营策略,一旦失败,面临的只有一贫如洗的结局,甚至负债累累以至于走上死亡之路。如果英美军方未采纳沃德教授意见,修补加固幸存战机弹孔多的地方,那么战局还会是这样吗?我们会不会一直笼罩在法西斯的阴霾下?来自幸存者的偏差如同堤上蚁穴,而千里之堤便这么毁于一旦。 谈危害逻辑推理,正反对比,假设论证,手段多样)

解决幸存者偏差的方法是全面思考。出现幸存者偏差的原因本就是以偏概全,忽视了别的信息,那么,在正向思考的同时,不妨逆向思考一下。好比英美军方只从正面思考时,沃德教授选择了全面思考,在思考飞机幸存原因的同时,也思考了不幸者遇难之因,让沉默的数据在他手下发声。因此沃德教授得到正确的结果,避免了幸存者偏差的干扰。材料分析十分精湛)正向思考固然不可缺少,逆向思考也能打开你的视野,接触未知的天地。当你习惯于双向思考时,你可以更全面、系统、完整地思考问题。全面考虑事物的优缺点及重要性,顾及所有偶发或是隐藏因素,你可以得到一个近乎完美的结果,从而顺利地避免来自幸存者的误差。(原因-分析-结果)

来自幸存者的偏差干扰着人们的生活,让人们走了太多弯路。与其一味地抱怨自己的大意,不如认真地坐下来思考一下,这来自幸存者的偏差为什么会影响你,你又该如何避免?出现幸存者偏差的原因绝不是粗心大意,而是思维系统上的缺乏。

请静下心来,认真想想这来自幸存者的偏差。( 戛然而止)

打破思维定势

王子博

为了加强对战机的维护,军方决定加强弹痕多的地方。这一种“正确”的决定便是一种思维定势。沃德认为应该加固弹痕少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一旦中弹飞机将很难返航。这一个想法便打破了思维定势,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所以说,打破思维定势是极其重要的。(这个引入更是漂亮: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即习惯地遵循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无疑是为创造性思维戴上了枷锁。(给出定义:什么是惯性思维)你先前的思维模式会将你的思想束缚住。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如果不去看后面的情节,只看前几章对他丑陋外貌的描写,大概谁都不会想到他才是一直全心全意帮助爱丝美达拉的人。因为我们在旧的思维模式中,“丑陋的人一定是邪恶的”这一观念就是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使我们不能透过现象,触摸本质;也是我们容易形成认识上的片面性或偏差,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谈危害性,例证很典型,活学活用,把阅读写入作品,使阅读与作品有机联系)

人们为什么很难走出思维定势呢?因为思维定式往往让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快速解决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已是一种思维惰性。名的心算家伯特·卡米洛几乎从未有过失败的时候。这一天他做表演时,有人上台给他出了道题:“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有87人下车,65人上车;下一站……再下一站……”。那人刚说完,心算大师便不屑地答道:“小儿科!告诉你,火车上一共还有……”。“不,”那人拦住他说,“我是请您算出火车一共停了多少站。”伯特·卡米洛便一下呆住了,这组简单的加减法成了他的“滑铁卢”。其实我们来看一下这道题,不过只是个简单的加减法罢了。为何他没算出来?完全是因为思维定势导致其失败。著名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参加指挥家大赛时,演奏中发现乐曲中出现了不和谐的地方。他以为是演奏出了差错,于是让重奏了一次,结果仍然出现不和谐的地方。当在场的四百多名权威一致表示乐曲无误时,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大吼一声:“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一落,便传来了热烈掌声。于是他成功夺魁。这便是因为它打破了惯性思维,没有一味认为,凡权威的都是正确的,从而取得成功。所以打破思维定势极其重要,这会使你的人生更出彩!

(这一部分作者用两个典型实例说明打破惯性思维的必要性)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是抛弃它吗?当然不是,惯性思维有利于我们解决常规问题,快捷地得出结论。所以,惯性思维适合用来解决常规问题。而在面对非常规问题的时候,在惯性思维解决不了情况下,我们就要大胆地突破常规思维,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拿到一道数学证明题,在正推解不出来的情况下,就反着推,而不是一味的钻思维定势的死角,从反面思考,另辟蹊径,寻求突破。这对我们解决问题大有益处。(这一部分回答怎么办,作者辩证的分析了惯性思维的优缺点,体现出良好的思维品质)

所以,请支持沃德的看法,因为它打破了思维定势,做出了极其正确结论。他的胜利就是逆向思维、科学思维的胜利!(结尾使用祈使句,有号召的作用,语言干净利落,读来意犹未尽。)

论分析问题的穿透性思考

董一桐   科学实验班

在对战机的防护加强工作上,军方在弹痕多的地方加强防护,而统计学家却以为应该在弹痕少的地方加强防护。这两种方法对比来看,军方更加现实,专家更加智慧。因为前者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感知,经过简单地判断得出的结论。统计学家不拘泥于弹痕的多少,而是思考战机幸存的内在原因,分析出应该加强弹痕少的地方。两者区别,在于后者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平常生活中,或是科学学习中,都需要我们分析问题的思维具有穿透力,窥见到本质。(一出手就如拨葱,在对比中直击问题的本质)

分析问题有两种思维:一是感性思维,二是理性思维。因为能以视觉、听觉、触觉得到的信息被称为“感觉”,而感性的思维就是单纯通过这些感觉产生的思考,也就是所谓的思考表面现象。理性则重在“理”字,就是人们在感觉器官接收到信息后,转而传向大脑,大脑通过复杂的思考而产生判断,这种理性的思考相对深入一些。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就应该以理性思维来判断,将信息在脑中多过滤几次,再得到最准确的结论。这就是分析问题的穿透性思维。沃德这种看问题一针见血穿透本质的思考,就是理性思维。(给出较为科学的定义,明晰的说明何谓“感性思维”何谓“理性思维”!因为定义的科学性强,所以文字的说理性就很强)

那么,思考问题为什么需要穿透本质?原因有两个:一是问题的现象具有迷惑性,这种迷惑性不一定是相同的,有的来自于人的主观臆断,有的来自于客观物象的不同表现形式。比如古战场上,军事将领们斗智斗勇,喜欢用一些迷惑性的手段使对方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著名的空城计就是利用事物表象迷惑对方使对方仅凭主观臆断决策而获胜的典型案例;又比如,在海啸来临之前都会发生急速退潮现象,2003年普吉岛海啸,如果没有那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小女孩,那么全家都会被大海吞没。无论是主观臆断还是客观物象,现象大多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军师要想取胜,人类要想征服自然,就得有穿透现象的思考能力。(一个较为完美的因果推断,虽然使用例证,但是例证叙述十分概括,阐释力度较大,故说理性强。)

第二个原因是本质具有隐藏性、价值性。二战期间,军方听了统计学家的观点,用统计学知识得出连飞机发明者、飞机驾驶员也无法得到的宝贵信息,那就是战机的要害部位。而沃德正是有了这些统计数据,才提出了正确的建议,大大提高了战机的幸存率。而这项数据又比较难以发现。这就是本质的隐藏性,以及价值性。只有拥有了能拨开迷雾的思考能力,才能发现最有价值的信息。

(以上两个自然段分析了“为什么”的问题,作者分析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思维深刻)

具有穿透性的思考,就需要我们掌握全面综合的“大数据”,理性分析问题,用一次次思考将层层沙幕打开,思考越多思维的维度就越广,思考越多思维的深度就会越深,找到本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然,他更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知识。科学理论是智慧分析的工具。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才能有正确思维方向时的临门一脚。(简要给出了“如何才能拥有穿透性思维”的建议)

在这个虚拟性的数字时代、扑朔迷离的社会,青少年更应该拥有一双具有穿透力的眼睛,拥有穿透性思维。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智慧的光芒。(简要展望青少年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前景)

发现真理需要摆脱惯性思维

    科实班:何昕芮

英美军方选择对弹痕数量最多部位进行防护的加强,可统计学家沃德却偏偏认为弹痕少的部位才更重要。众多声音都支持着前一种观点,可最终的事实证明,“孤独”的沃德才是正确的。由此我认为发现真理需要摆脱惯性思维。(材料引出观点,如鞭炮霹雳,响亮干脆)

那么为什么真理的发现需要摆脱惯性思维呢?首先,材料中英美军方都是以一种惯性思维去考量飞机的问题,得出了有偏差的结论,而沃德跳出这个思维,更全面地思考使他得出真正正确的结论,这一事实已经初步证明了这一点;其次,既然惯性思维可以被人冠以“惯性”二字,就说明大多数人都遵循着这种思路进行思考。可这些使用着同一种思维思考的人,却始终也没有得到过新想法、新发现,反而那些打破常规进行思考和推理的人更多地发现了真理。所以说,摆脱惯性思维对发现真理来说是必要的,“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科学史上“地圆学说”的提出与证实,“地心说”的推翻,“DNA才是主要遗传物质”等观点的提出与证明,以及达尔文著名“进化论”的提出,哪一个不是在一片反对声中开始,而最终屹立于一片惊叹与赞美声之中呢?可见,摆脱惯性思维,另辟蹊径,离真理就会更近一步。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才可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呢?首先,你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去看一件事情,通常人们看一件事情,总是用单一片面的眼光,由于人们价值观基本相同,所以会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而很有可能集体忽视了极其重要的问题,那么你要摆脱这种惯性思维,就应特意在各个方面留心观察并思考。你会发现,经过整理和总结,你可以得出别人没有关注到的关键问题;其次,你要学会透过现象看问题的本质。大家面对一件物品或一件事情总会从表面看起,而大多数人也就只停留在观察表象上,人云亦云,却很少有人剖析表面以下的深层秘密,这时,为了打破这种惯性思维,你就需要穿透现象,深层分析,仔细推敲和索,揭露问题的根源,那么真理很有可能就正在向你招手啦!其三,摆脱惯性思维走向真理的路上,大胆质疑的勇气是不可缺少的,面对公众普遍认同的事不能只是简单地认同和追随,而是应该在分析后,大胆地提出怀疑并进行深度挖掘,不断质疑,不断发问,对自己怀有充足的信心,你的思想偏离了“惯性”的轨道,驶向了“真理”的大门。(作者无论分析“为什么”还是“怎么做”均体现出思维的明晰性,条理特别清晰,只是语言上缺少上文的那种雄辩力)

发现真理需要摆脱惯性思维,在对惯性思维的突破中,你的思想会逐渐打开、扩展、深化,总有一天,你会因为这样的突破而歆享成功的欢愉,体会自我价值实现的欢乐,享受社会价值实现的自豪!让我们扛起创新思维,逆向思维的大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吧!(结尾号召大家,积极创新思维,并展示前景)

眼见不一定为实

科学实验班   梁牧寒

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俗话讲“眼见为实”,可我却认为:你所观察到的,并不一定皆为真相,正如材料中军方所见并不代表真相一样。(语言精湛,表意透彻)

眼见不一定为实。战国时期,孔子与其弟子颜回受困,饭菜全无。颜回外出讨米,煮饭时,孔子瞧见其伸手进锅抓米,便婉言暗示,招颜回自认过错。谁知只是碳灰进锅,颜回以为浪费为过,这才抓起弄脏的米饭,进入口中。孔子都因小事被眼睛所迷惑,误会了自己的学生,我们又何尝能够避免?眼睛见到的,并不就一定是事实的真相,我们往往忠于自己的目光,倏忽间却忘记了我们善于洞察的内心。

为实在于心。世间万象,如果仅凭一双眼,怎可了解全部?正像那受创的机身,众人皆认为该加强我们所看到的弹痕密集之处,可真相往往隐匿于我们并没有看到的地方。没有受伤之处平整、光滑,崭新如初,事实上,只是些地方碰巧免难,若是真正挨了弹,谁又可妄下定论讲“这些地方一定强于那些多痕之处”?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看到的表层,可事物之本,谁又曾反复揣度,细心体察?这正是我们要有所改进的地方。为什么愿意相信眼睛,而不愿意遵从内心呢?这实际上是大多数人注重表象,对于问题不深究,盲目从众的心理体现之本。他们遇到问题,往往倾赖于看到众人的行为,盲目跟从,不探求真因,即使地球本是圆的,也能被这强大的舆论力量捏为方形,这并不可笑,而却是一个严肃并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谓“三人成虎”讲的便是这样一个道理。这大概是人生来就带有的劣根性,实际上就是懒惰性。大多数问题,本着“看着办就行,没必要钻牛角尖儿”态度的大有人在。这是“钻牛角尖”吗?这只是对于真理的渴求和对于真相的负责。(分析的力度很大,所以,较为深刻)

现如今,我们缺乏的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切不可只停留于表面,遇到事情,一定要仔细思忖,寻求各方面的见解和事实资料,对待愈细致,真实性便愈大。同样要记住的,便是不要急于下定论,要充分发挥善于洞察的能力,运用科学手段、科学思维,突破定势思维,打破常规,才可得到真相,以便定论。古往今来,有多少贤才是认为不得述说真相原委而苦苦被埋,一生不得受用;而今又有多少朋友,是因误会未澄清,从而缘散。(简而言之,给出措施)

亲爱的朋友们,愿你们遵从自己的内心,并坚信“眼见不一定为实”,努力拨开表象的迷雾,见得云开日出的好景!(言尽意无穷)

小议现实与本质的关系

科学实验班:闫佳瑶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而往往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材料中的沃德正是因为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真正解决了问题。(何等简明直接)

然而,什么是现象?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表面情况。飞机上弹痕的分布情况就是现象。而什么又是本质呢?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中了弹的飞机依然完好无损,说明弹痕多的地方并非飞机的要害之处,弹痕少的地方才更值得注意,这就是本质。所以说在看问题的时候,不能只根据表面现象妄下推断,而要从整体去追究问题的根本。(给定义,说明“为什么”)

现象与本质是同时存在与同一事物,这两者没有好坏之分,都一样的重要。现象帮助我们找到本质,本质帮助我们明晰现象,解决问题。它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而现象与本质往往又是对立的,现象反映的问题与本质反应的问题往往是相反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找到本质的结果与只发现现象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由此可见,现象与本质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因果推论,分析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质往往是决定问题的关键,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总是太片面。当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总是将问题想的太简单,略微思考过后就下了定论,导致我们越走越偏。所以,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往往需要我们全方位的,深入的思考,不要将目光只局限在一个地方,目光的局限会导致获得信息的局限,从而导致思维的局限。所以在我们下定论的时候,一定要反复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还有什么我没有发现的?”久而久之,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模式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这有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英国有一句俗语:不要一见树皮,就对这样的树下起结论来。还有一句话叫:隔皮猜瓜,谁知好坏。这些话都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通过现象下结论,我们所看到的往往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我们一定要发现别的东西,开辟一条新的思路。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都过层层迷雾,找到光源的方向。

 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    

                             科学实验班:史锦航

现象与本质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而往往在追寻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人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这种现象被称为幸存者偏差。简而言之,它所指的就是由于对现象的片面理解以及样本的特殊性而导致的错误判断,很多时候,现象与本质之间似乎毫无直接关系,甚至是反直觉的,但这样恰恰反映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人们对于现象与本质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的讨论。

正如材料所给到的二战战机防护的事例,美国竞选总统中也存在着相同的案例。在民意调查中,希拉里以绝对优势领先特朗普,甚至各大报社已经提前印好了希拉里当选总统的报纸。但是结果却让人瞠目结舌。这背后的原因值得人去深思。首先,美国各大民意调查机构普遍低估特朗普实力。他们也同样低估了美国人民对于政治正确的厌恶。其次,各大民调机构无法预料到在口头上支持希拉里,而实际上却投特朗普这一选民群体的存在。正是由于样本的特殊性以及对事物本质缺乏基本判断,才导致了由现象得出假象的错误结论。因此,现象并不一定等同于本质,而假象的存在明显表现出本质和现象之间的矛盾。所以不能简单地把现象和本质等同起来。

在所给材料中,沃德所指出的这部分被忽略的数据恰恰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而英美军方所做出的决定是由现象直接得出的。因此,现象与本质是对立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别。现象是事物本质的外部表现,是局部的,个别的。因此,本质比现象深刻、单纯,现象则比本质丰富、生动。总而言之,不同的现象可以具有共同的本质。

从辩证的角度去看,现象与本质,又是统一的。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从起初的天圆地方到宇宙大爆炸。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提供了科学认识的可能性。而本质又存在于现象之中,两者之间的矛盾性决定了是事物认识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因此,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似矛盾的关系。

这种看似矛盾的关系,实质上体现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曲折和复杂。它体现的是一种对事物的客观辩证法。基于对现象与本质的深刻理解,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内在规律,创作出了不朽巨著《资本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马克思这样说道。

论多向思维的重要性

高一一班:倪佳

现在人的思维,常常会出现一种误区,叫做惯性思维,人们总是凭直觉的第一反应来做出判断,可这种判断往往缺乏多方面的思考,就以沃德为例,在面对飞机上弹痕数据的分布情况,相信所有人都会对最多的伤害部位进行加强,可事实的真相是截然相反的,真正伤痕少的才是薄弱之处,沃德对了,而导致这一切成功的重要因素,正是多向思维的重要性。

要多向思维,就必须敢于质疑,曾经有人说过“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决不可人云亦云,避免思维闭塞、单一和枯竭。就好像要做事时,总会有一个模板在规划,而你要做的就是跳出去,另辟蹊径,才会更快的达到目的,比如像是历史上很有名的爱迪生,他就很具有逆向思维,人们熟知声音高低可以引起金属片相对振动,那么同样金属片也可以引起声音的变化,从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

要多向思维,还必须有极其丰富的知识量、思维观和经历。多向思维主要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你必须具备多种思维指向,多种思维起点,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进行多方位思维判断,而要进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以超于常人的知识厚度。必须有个坚实的知识基础,才可以进行多种层次的判断。

要进行多向思维,还必须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对待每一个问题步步深入,解剖分析,归于整体,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以引出更多的新信息发射性思维。比如像门捷列夫,当时人们对已认知的化学物质很多,而由化学物质甚至会形成几十或几千;几万种化合物,而只有门捷列夫运用强大的逻辑思维,将它们进行系统的归整,从庞大的数据中分析出正确的规律,最终才取得成功。

每一个事件的完成,前提必定为思维的拓展。而在思维中,我们必须学会进行多项思维,从不同方向与层次进行分析,才能对一个事物全方面认识,此乃多向思维的重要性所在。

(这篇文章主体部分,思维清晰,分析有力,如果有一个好的结尾段则锦上添花!)

                            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高一(1) 朱瑞萱

在思考问题时,人们往往按照常规,难以跳出思维惯性,从而忽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面对从何处加强战机防护的问题,英美军方都以为弹痕越多的地方越脆弱、越需强化。殊不知,弹痕越少的部位才越致命,逆风的方向才更适合飞翔。

考虑问题,应全面思考,立体分析,理性判断。英美军方决定加强弹痕少的部位并非无依无据,他们也是通过认真调查幸存飞机上的弹痕分布,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才做出的判断。可这种正向思维终究不够全面、严谨,也正是这些所谓的“经验”和常规逻辑影响了其分析的立体性,进而导致了该判断的片面性。因此,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难题,无论是学习上亦或生活中,都要遵循三个步骤:先从各方面考虑,学会正逆结合、换位思考,再立体剖析、构建思维框架,最终结合客观规律,做出理性判断。

善用逆向思维,重视客观规律。统计学家沃德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运用逆向思维,力排众议,在于他逆流而上,而非随波逐流。“逆向思维”并不是一个难且新的观念,而是一种方法和技巧,早在十六世纪,我们的古人就有过逆向思考。王阳明和友人同游南镇时,其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答曰:“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就巧妙地避开从友人方面考虑的局限性,从花的角度说理,机智地解答友人的疑问,让“汝来看吾,吾自开落”成为千古美谈。可见,愈是困难,愈要迎难而上;愈是难题,愈要逆向思索。逆风飞翔,方能鹰击长空。

敢于跳出常规,避免惯性思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这“少数人”指的就是不被惯性思维束缚、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的人。运用统计学知识,力排众议的沃德是如此;勇敢挑战权威,并亲自实验证明的伽俐略是如此;首度提出日心说,不畏宗教迫害,以死明志的哥白尼亦是如此。他们的观点在当时都不被认同,异于当时的权威观念,甚至还被扣上了与宗教伦理相悖的帽子。而他们之所以被历史铭记,就在于他们摆脱了惯性思维的羁绊,更勇敢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由此可见,在困难面前,全面、立体、理性是基础,逆向思维和跳出常规是关键,而这一切都须以智慧和勇气为前提。善于逆风,敢于逆风,方能冲破苍穹、展翅翱翔。

看清事物的本质

高一一班:刘堃书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些现象,对于事物的本质,我们常常会忽略掉。但这被我们忽略的本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看清事物的本质。

看清事物的本质,可能就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就像材料中说的,如果军方听取了沃德的建议,没有忽略那部分重要的数据,可能就会少一些损失。军方只看到了弹痕分布的现象,却没有分析过真正的实质。而沃德看到了实质,这些地方弹痕那么多却仍能返航,说明并不用再加强,相反那些弹痕少的地方一旦中弹就不能返航,应该加强。后来事实证明了沃德的观点,如果错误的结论付诸实施,那是徒增损失。在生活中也一样,有时如果可以看清本质的话,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

看清事物的本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面对困境。对于事物,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思考,面对人生中的困境也是一样。在遇见困境时,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表面上的困难,其实它也是有本质的。你遇到困难或问题都有它的内因和外因,而这些原因就是它的本质。如果能意识到这些困难的实质,想着从根本上去解决,改变它,那么困境不再能困扰我们。我们就能把问题看开,面对困难我们就能以豁达、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从而更好的面对。

看清事物的本质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在看到现象时多思考一下它的本质,它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这能帮助我们更善于思考。每看到一个事物的本质,我们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看到过分的宁静,就能想到之后的暴风雨。看到星辰的光辉,想到那个星球上其实是尘埃。像冷子兴那样看到贾府表面上的繁华,却能分析地事实上走向衰落的命运。多分析事物的实质,对我们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

子贡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子贡重金赎回鲁国人质,拒绝赏赐,受孔子批评。子路救了落水儿童,接受了一头牛却受表扬。人们不解,孔子解释说子贡富有不在乎钱,这让那些想赎人却不富裕的人为难。子路接受了牛,会使人要因此行善。孔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我们达不到孔子圣人的境界,但也可以多思考,看清一些事物。

不只看到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这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一定不要忽略本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