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高考作文

 智卓见 2019-12-23

不管你信不信,一认真你就“赢”了,是真的赢了

我是一个理科生,每年高考我都很少关注,但是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题让我为之“惊愕”。

为什么?我们来看下2018年高考作文题,如下:

设想一下你是今年在考场上的考生,你会选择什么角度,如何来写这一篇文章?给你10分钟时间思考,思考有结果后再往下看。

不知道你有没有花时间去想,如果你花了时间去想了,有没有发觉一开始你发现很难选取一个角度去切入?此时,如果你停止了思考,或者说你本身不是一个爱思考的人,那么0分是在所难免了。

当然,如果你是一位爱思考的人,随着思考的时间加长和深入,可能你会发现了一个切入点:“沃德力排众议......”,然后“坚持己见,不人云亦云”、“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等论点就出来了,然后就是挥笔洒墨......

这些都不失为一个好观点,但是这并不是我要说的。

我认为这篇题目真正最具价值的地方是在“思维”、“现象”与“本质”层面

当然,这可能也与我当前的职业有关,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往下看你必定会有所收获,能量满满!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文题目内容:“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你认为这个决定有没有问题?

一般情况来说,哪里出问题就“修理”那里,这是很正常的思维模式,完全没问题的,就好像我英语差,我就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学习英语一样。

如果顺着这样的思路思考下去,你会觉得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沃德力没有理由去反驳,你也想不到有任何反驳的理由。

然后我们接着再看:“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收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正如题目所说:“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我相信一开始你也极有可能把这一句话给忽略了。

你是不是有些疑惑?为什么弹痕少的部位反而要加强防护?

《系统论》告诉我们:“正向思考往往反应的是事物的普遍规律,逆向思考往往反应的是事物的本质规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正向思维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象,逆向思考往往才是事物的本质

注意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逆向思维、表象与本质

我们思考一下:飞行员能驾驶飞机回来,说明人与飞机都没有太多问题,只是人或飞机受了伤,是吧?换句话就是说这点“伤”不是致命的,至少能回来,它不是损失飞机的根本问题,这只是表象。

这个时候,我们思维应该逆向思考一下,那些为国捐躯,永远不能再回来的人与飞机,问题出在哪里?这里出现的问题才是损失飞机的本质问题。

既然中弹的地方(假设是A区域)能让飞机回来,那么永远回来不的飞机就是B区域中弹,然后坠毁了。所以沃德力排众议,提出应该增加弹痕少的地方防护水平,因为弹痕少的地方(B区域)一旦中弹,就永远回不来了,自然你也看不到弹痕了。

所以,我们能看到的往往只是事物的表象,逆向思考,背后看不见的往往才是事物的本质。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真的太普遍了,比如:苹果熟了掉地上,这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万有引力;太阳东升西落,这是现象,背后的本质是引力的相互作用。

在商业市场环境里这种情况同样普遍,比如淘宝最近几年新增了很多流量渠道,微淘、达人、直播等等,还有包括淘宝在内的内容营销、社群营销等等,这些都是“术”是“器”,是呈现出来的表象,背后的根本我认为是消费人群年轻化、科技发展的结果,本质是“连接和信息对称”。

我相信我们都希望能秀过现象看本质,那么要如何才能佣有这种能力呢?我说两点:

第一: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个很好的思维方式,正如上面提到的《系统论》所说:“正向思考往往反应的是事物的普遍规律,逆向思考往往反应的是事物的本质规律”。这也是查理·芒格的智慧,他思考问题往往从逆向开始

所以如果想佣有这种能力,不防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从逆向开始......通过刻意练习后,相信一定能掌握得了这种能力。

第二:5why分析法

5why分析法,又称“5问法”,也就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自问,以追究其根本原因。这里虽然是5个为什么,但使用时不限定只做“5次为什么的探讨”,主要是必须找到根本原因为止,有时可能只要3次,有时也许要10次,甚至更多,正如古话所言:打破砂锅问到底。

5why法的关键所在:鼓励解决问题的人要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5why分析法的思维模型如下,通过刻意练习,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回到高考作文标题,我个人认为出得非常好,虽然考生有很多观点可以发挥,但我觉得所有观点都离不开“现象”与“本质”这两个根本,而从现象到本质,还有一个“逆向思维“过程,如果没有把这个看透,很难写得出好的文章,特别是对于那些不爱思考的考生,难度非常大,极难下手去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