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的话:
今年高考结束后,我写过一篇博文,题目是《高考结束,征集范文》——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结束了,每年高考结束后,我都会向我的历届毕业生征集高考作文“范文”。而每一年,竟然真的有毕业生在高考结束之后纷纷给我发来他们的“心血之作”,他们一年一年让我惊喜和感动——一个学生从学校毕业了,他还能够保持写“高考作文”的热情,这已然成为老胡作文教学的一个“神话”……
在此,我要向热爱写作的同学们致敬:你们是我永远的骄傲! 下面的作文,来自开发区一中在读学生高子博、于欣冉和唐芃睿…… 作文材料—— 二战期间战斗机防护,多数人认为,应该在机身中弹多的地方加强防护。但有一位专家认为,应该注意防护弹痕少的地方。如果这部分有重创,后果会非常严重。而往往这部分数据会被忽略。事实证明,专家是正确的。请考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自定立意、自拟标题。 心如明镜,洞彻天机 大连开发区一中(新高三) 高子博
战机归来,弹痕累累。是谁,透过表象,直击核心,认清弹痕多处并非关键;是谁,力排众议,追本溯源,坚持弹痕少处方为要害? 当人言纷纷流于表象,止于皮毛。沃德的话如空谷足音、震电惊雷,直破云霄、振聋发聩。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这就是思辨之美。是的,唯有心如明镜,照彻本源,方能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洞察天机,一念万年。 马良在《坦白书》中写道:“这深夜里一片寂静,是因为你还没听见声音。”这世界的风平浪静之下,藏着的是环环相扣的因果、道道相连的起伏以及令人眼花的表象和隐于背后的真相。何谓思辨?思辨,是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正确了解和利用。思辨之力,是曹参固守萧规曹随背后对社会生产力的深刻把握,是孟德尔辗转于千株豌豆之间揭示的遗传学奥秘,更是沃德透过斑驳的弹痕一眼看穿的机巧。 禅宗有言:“宗非促延,一念万年。”心如明镜,洞彻天机,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外部看内在,我们方能有所发现、有所顿悟,将这世界看懂、看透、看得清楚明白。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如巴赫金所言,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发声的方式越多,个体的声音越微弱;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越深入,公众的眼界越浅薄。当各类事件如负伤归来的战机向我们驶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兴致和欲望去探究事情的原委,而是将舆论的矛头直指那热闹喧哗的外表,从而想当然地让真相成了漏网之鱼。 还记得扑朔迷离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吗?还记得作家罗尔利用女儿罗一笑进行“带血的营销”吗?还记得反转无数、内幕层出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吗?如果屏幕前的你我面对这一架架逆旅归来的舆论“战机”能够多一分思辨,少一分盲从,多一点理性,少一些莽撞,那么,公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可是,在这个“瞎子给疯子领路的时代”,又有多少令人唏嘘的无常世事就在键盘侠们的大呼小叫中发生又消逝,得到又失去了呢? 余秋雨曾说:“堂皇转眼凋零,喧闹是短命的别名。”诚然,世事喧嚷,浊尘蔽日,若没有思辨的光辉普照,我们前行的路上将会是多么黯淡,多么危险!愿我们都能拥有一双沃德的慧眼,不为浮云遮望眼,孤胆雄心向真纯,让我们透过生活光怪陆离的“弹孔”,去看清生活的要害与关键所在。 谨记:心如明镜不蒙尘,洞彻天机晓万因。一目千里事通顺,直挂云帆渡北溟。 拂去现象尘,乃见本质真 大开一中 于欣冉 当专家独到的见解被证明是正确的,一个真相也浮出水面:弹痕少不过只是现象,若受到重创后果严重才是本质。是啊,本质往往就是这样,在现象尘埃的遮蔽下总是难以见其真容,但也只有拂去现象的尘埃,才能见到本质的“庐山面目”。 张方宇在《单独中的洞见》中有云:“只有穿透身体和感官的重重阻碍,真理的光芒才能够照亮我们的灵魂。”我们应当明白,本质难寻,但我们一定要去寻。反观当下,多少人流连于事物表面而对一切都浅尝辄止,探求甚少,对现象之下的本质漠不关心,他们手揣一团浮华行走于世间,却以为自己活得很明白。殊不知,本质门前,往前一步是得道,是通悟,退却一步是蒙昧,是永远的不解。 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有的人便会就此沉沦,而有人却能从灾难中看到生命的本质。比如能够从病痛的表象中看到生命的意义的史铁生——当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自己的双腿,当时他也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但是在经历一番颓废之后,史铁生开始思考,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他安排的命运,上帝这样安排自有道理,这个世界因为有我,因为有其他很多各种各样的命运,所以才会变得精彩。史铁生醒悟:“人生有困境是不可避免的,人生就是与困境周旋。”当史铁生从病痛的表象里看到了生命的本质其实就是与困境周旋,从此他扶轮问来路,握笔写人生,于是,他的生命得到了升华…… “世人大多眼孔浅显,只见皮相,未见骨相。”行走于世,我们无法做到每件事都明白得透彻,但至少对于事业、学业,应该永葆一颗积极探求本质的心。不为现象所惑,修炼把握本质的能力。现象不是坏事,至少它是打开本质的钥匙,但若仅仅徘徊在事物表面,仅仅能看见表象,就显得有些肤浅了。只有真正通达,不为现象所蒙蔽,积极求索现象背后真正值得探寻的东西,才能够真正有所掌握,才能在“众人皆醉”之时,能够“独醒”其间,清醒地作出自己的判断,才能在众生嘈杂之中发出不一样的、掷地有声的声音。这便是拂去现象之尘后看见本质所能带来的东西。 现象如纱,只有亲手掀起这层纱才能看见纱下的美人;现象如云,只有亲身穿越这重重雾霭,才能看见云外南山;现象如尘,只有亲自拂去这层尘埃,世事才得以明朗,本质才为人所知。让我们都做这拂尘之人,都做这追寻本质之人。 剥开现象,探寻本质 开发区一中 唐芃睿 当面对将飞机的重点防护加在何处这一问题,当身边的人纷纷提议将重点防护加在弹痕多的位置,沃德却力排众议:认为要将重点防护加在弹痕少的位置。分析个中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弹痕少的部位一旦受到重击便会使飞机难以返航,而这一部分恰恰被我们忽视了。所以,要想看清事物的本质,必须要剥开现象,探寻本质。 “这是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巴赫金如是说。当灯红酒绿的奢靡如迷雾般遮挡了事物的本质,当纸醉金迷的诱惑萦绕在眼前,使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表象。诚然,当今世界,科技、网络的迅速发展似乎给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更加简便快捷的途径与方式,但是,与此同时,公众获得信息的正确性是否也同样提高了呢?似乎不然。我们经常看到,网络上出现了一个什么“突发事件”,大多数的围观者都是排队跟帖,不着边际地吃瓜起哄——究其根源,还是人们对于事物缺乏剥开现象,探寻本质的能力,人们往往只停留于现实生活的表象,浮光掠影看世态人生,自然谬误频生。 是的,唯有保持真心,剥开现象,探寻本质的人,方可获得“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愉悦。比如剥开现象,探寻本质如禇时健者,他在71岁人生高峰时因罪获刑,当时人们都预言褚时健从此会一败涂地一蹶不振。但是褚时健不这样看问题,他认为:“生命中的时刻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在于坠落之后总能再度升起。”他用十数年的时间拨开了名利和灾变的表象,去探索生命的本质。他拨开了生活的表象,明白了“无畏于低谷,有道于高峰”的至真哲理,在他85岁时,褚时健让他的“禇橙”火遍大江南北……于此,我们不难看出,不为表象所累,才能探索本质的要义,活出生命的精彩。 事物的本质,往往并不是一目了然,而是需要我们经过深思熟虑,苦苦探索方可究其真相。简而言之,面对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需要挖掘其本质后再下定论。试想,倘若科学家们在进行研究时不肯钻研到底,总是浅尝辄止,不甚了了,那何来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倘若一个国家网民面对一个突发事件,只是捕风捉影,人云亦云,那我们这个国家何来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希望? 所谓真理,就是在繁华斑驳的大千世界,抓住了最简洁最直接的生活本质。是的,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剥开现象,探寻本质,我们在漫漫人生途中就会走得更加坚定,我们就不会沦落为易中天口中的“身强力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的稻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