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肃清后周权将李筠之战公元960年四月,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使者加封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为中书令。 李筠延请使者,置酒张乐。 在筵席上,他突然取出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挂在墙上,痛哭不已。 李筠是后周的一员猛将。曾经追随周太祖郭威,在灭后汉的战争中,立下功勋,被封为昭义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 周太祖郭威 昭义军的治所在潞州(今山西长治),是后周与北汉战争的前沿阵地。 北汉国君刘均听闻李筠不满赵匡胤称帝的消息后,在宰相卫融的支持下,马上主动与李筠相约共同起兵攻宋。李筠长子李守节哭泣劝谏,李筠不听。 ![]() 五代十国(后周) 赵匡胤得知父子二人的分歧后,便昭李守节入京担任皇城使。李筠便趁机派遣儿子入京观察东京的虚实。 赵匡胤一见守节,便问:“太子,你为什么缘故前来?” 守节大惊失色。叩头辩解:“陛下何出此言,肯定是有人说坏话离间臣父子与陛下的关系。” 赵匡胤见状,便马上低姿态地说:“我听说你多次劝谏父亲,你父亲不听,便派你前来,想让我杀你。你回去告诉你父亲,我没作天子的时候,可以任凭你自己作为,但现在我已经是天子,你就不能稍微让让我吗?” 赵匡胤的这段低姿态的话语十分高明。既拉拢了李守节,又离间了李筠父子,同时又可以起到助长李筠嚣张气焰的作用。 李筠虽是旧朝猛将,但却一向缺少谋略,骄傲轻敌。 从事闾丘仲卿对李筠说:“我们孤军起兵,形势非常危险。北汉表面上支持,但实际上我们未必能得到真正的援助。不如西下太行,直达怀、孟二州,堵住虎牢关,占据洛阳,然后再与宋较量。” 李筠用自己的傲慢否决了这条妙计。他说:“我是周朝老将,与世宗皇帝情同兄弟,赵匡胤率领的那些周朝宫禁防卫将士,必定会倒戈投靠我的。” 他的傲慢轻敌、盲目自信,决定了他无法与睿智的赵匡胤抗衡。 北汉国君在李筠的请求下,率军南下。在迎接筵席上,李筠又口无遮拦地说,自己蒙受周朝厚恩,不忍辜负。 这一表态,直接戳痛了北汉国主刘均。因为北汉同后周世代结仇。 他的无智无谋直接瓦解了与北汉的军事联盟。 北汉国主并没有给他强有力的军事援助,还派了一个监军前来掣肘。李筠与监军的矛盾不断激化,闹到北汉宰相卫融前去调和的地步。 赵匡胤得知李筠谋反。便率军亲征。在向拱和赵普的建议下,渡过黄河,越过太行,日夜兼程,攻其不备,在泽州打败李筠的三万大军。 最终,李筠投火自焚,卫融被俘。 平定李筠叛乱后,赵匡胤采取的善后手段,又彰显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 一、免除泽州当年的田租,免除潞州附近三十里内当年田租,农夫免除徭役三年。以此笼络民心。 二、录用阵亡将校的子孙。以此稳固军心。 三、任命李守节担任单州团练使。以此安抚昭义军旧部。 四、盘问惩治卫融,反赞其忠诚,送归北汉。以此俘获天下忠臣良将之之心。 ![]() 宋初形势图 宋太祖盘问卫融说:“你为什么唆使刘均帮助李筠反叛?” 卫融回答:“狗见了不是主人的人就吠,我不忍心辜负刘氏。陛下不杀臣,臣也不会为陛下效力。” 太祖大怒,下令左右侍卫用铁杖击打其头。血流满面,卫融大呼:“我死得其所!” 太祖说:“这是忠臣啊!” 于是释放卫融并为其医治,将他放归太原。 赞赏敌人不难,难在因赞赏敌手而将其放归,这需要博大的胸襟。 赵匡胤有这种胸襟,这也是他可以开启太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