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用“事上练”的方法论学习道德经系列第2篇。 前文分享了读懂20%的《道德经》,你就知“道”啦。 本文分享再读懂10%《道德经》,你就有“德”啦。 所谓《道德经》,大多数人都认同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但实际上这样分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前面37章有讲德,后面44章也有讲道。本文准备分析《道德经》其中的8章,用另一种逻辑来告诉你如何有“德”。 【什么是德?-依道而行】我们先翻开《道德经》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在这一章中,我们看到恍兮惚兮、窈兮冥兮似曾相识,没错,与第4章的渊兮湛兮和第25章中的寂兮廖兮,都是从不同方面描写“道”的特征。但在本章开头先对“德”与“道”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德是依存于道的。或者说依“道”而行就是“德”。 如果进一步理解就是:“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总规律,“德”就是遵循规律,即遵循“道”。依道而行就是有智慧,就是有“德”的人。如果继续读《道德经》第51章,你就会发现老子进一步说明: 【万物尊道而贵德】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在这一章开头,老子就告诉我们:道生万物,德育万物。紧接着老子说的非常肯定: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在本章的末尾,又引出了“玄德”的概念。什么是“玄德”呢?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说的还是尊道,完全尊道而生,尊道而为,尊道而长就是玄德。 这一章,推出了“玄德”的概念,实际上老子在前面第38章中就推出了“上德”的概念,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大德的意思。 我们再来看看老子在《道德经》第38章中说了什么?他告诉我们: 【原来这就是“上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实际上并不太好理解。特别是开头就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之人通常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这才是真正有德。不刻意表现德就是完全依道而行,这就是上德。一旦刻意表现德,这种德已经是下德啦,在老子看来就是无德的表现。 因此,接下来老子更进一步说明:上德之人无心而为却无所不为;下德之人有心而为却无所作为。这与我们现实是如此的契合,也与我之前分享的黄金圈法则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旦过度关注结果,反而结果不满意;如果我们围绕目的找方法,通常可以有更好的结果。这也是我们读《道德经》时要“事上练”的原因所在。 当然,再往下读就更精彩了,因为老子清晰的将德、仁、义、礼进行了明确的分层。怪不得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不屑一顾,因为在老子看来这些都太LOW啦。所以老子才说出了一个非常知名的结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在《道德经》中基本上只谈道与德,不怎么谈仁、义、礼。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子只谈道与德,孔子主要谈仁,孟子谈的更多的是义,而荀子谈的更多的是礼,到了荀子的弟子连礼都不要了,主要谈法。所以荀子的两大核心弟子韩非和李斯都成立法家的代表人物。这是否也可以理解为道德沦丧,礼崩乐坏的反映呢? 现在,我们需要更进一步,翻开《道德经》第55章,看看 【有德之人的根本特征】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盈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是不是很诧异?老子总结的道德醇厚的人的特征竟然是像刚出生的婴儿。 太不可思议了吧。但仔细想想又太有道理了,刚出生的婴儿特性就是上天赋予的,未被后天污染的,所以《中庸》第一句话就说“天命之谓性”。我们也经常我天性,就是完全符合道的特征。所以保有童心才是最宝贵的品质,因为那才是回归大道,回归大道当然就是有德之人。 不符合道会怎么样呢?老子说的也很清楚: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没错,不符合道很快就会死。 如果还不太明白,那就向前翻到《道德经》第28章,你会 【读懂德之“相对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如果《道德经》第40章中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可以理解为是“道”的相对论,本章则可以理解为“德”的相对论。 知道什么是刚强,却选择柔弱;知道什么是光鲜,却安于;知道什么是荣耀,却甘于谦卑。说白了,就是尊道而行,而非刻意而为。实际上这一章在不同的版本上有分歧,特别是对“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几句是后人增加上去的。实际上具体版本是什么没有那么重要,即使再增加几个对比,实际意思都是一样的,老子只是通过对比,让我们理解什么叫尊道而行(就是有德)。这就是德之“相对论”。 如果我们理解了德之“相对论”,我们就可以再进一步,我们翻开《道德经》第54章,看看 【老子“修德五句”】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这一章中有知名的“修德五句”,是否似曾相识?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从自身到天下,不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 是的,具体怎么翻译这段话重要吗?一点都不重要,明白从修身开始比什么都重要。 《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看来道家与儒家的思想在这方面是想通的。 实际上,如果我们按“修德五句”践行,我们就是有德之人啦。不过老子还是怕我们走弯路,于是,我们可以翻开《道德经》的60章,你可以 【读懂德之“方法论”】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的传播度很高。老子告诉我们不要瞎折腾,就依道而行准没错。如果说第28章告诉我们德之“相对论”,这句话就是德之“方法论”。 我们在“事上练”,当然要做大事,解决难题,搞定重点项目,但如果我们能遵循老子告诉我们的这条德之“方法论”,就可以回归根本,更容易找到问题解决之道。 现在,我们再回到上一章,在《道德经》第59章中,你会 【发现人生圆满的真相】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终于,你发现了老子告诉我们人生圆满的真相:积德。 积德就无往不胜。 积德就可长久保持。 所积之“德”就是“遵道而行”,所谓“积德”就是“不断遵道而行”。 具体“道”是什么,请阅读前文《用“事上练”方法论学习道德经(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