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潮生是故乡——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 第五部分 城市景观 1899至1909年,德国海军用十年时间在青岛建成了伊尔蒂斯、俾斯麦、黑澜和毛奇四座大型兵营,它们构成了如今的德国兵营旧址。在研究者看来,这四座兵营的建造时期,恰好是欧洲建筑的主流风格开始由热衷装饰的历史主义向简约实用的现代主义过渡和转化时期,因而四座兵营的风格由繁到简,突出表现在俾斯麦兵营里四座建筑物上:前两座建筑物的游廊和装饰,在后两座建筑物上都被实用简朴的设计所取代。最晚落成的毛奇兵营完全摒弃了游廊、山墙等标志性设计,被老百姓称为“马房子”。四座德国兵营的建筑实践,也深深影响了当时青岛的建筑风格。 ![]() 1897年11月,入侵青岛的德国海军暂住在清军兵营里,因卫生条件恶劣,不少德国士兵生病,更有29名士兵在1899年死于斑疹伤寒和回归热,其中包括在任总督叶世克上校。因此,德军开始着手在太平山南麓建设卫生整洁的德国标准兵营,也就是1901年落成的“伊尔蒂斯兵营”。这座兵营含有兵舍、官舍各两栋,平房20栋,砖石木结构。主建筑兵舍总长110米,背依太平山,屋前为巨大的绿茵广场,整体造型庄重大方,由优质花岗石砌筑,包含装饰性山墙、突出墙体的斜屋顶和巴洛克式塔楼,建筑学者认为,伊尔蒂斯兵营“具有典型的南欧建筑风格”。 ![]() 德国兵营的风格由繁到简。 出于对瘟疫的恐惧,伊尔蒂斯兵营在建筑物上设计了游廊,这极大改善了房间的通风,革除了旧式兵营阴暗、潮湿的弊端。这种手法也影响了随后俾斯麦兵营的建设。1914年、1938年,伊尔蒂斯兵营两次被日寇占据,中间它还一度成为胶澳中学校址。1945年抗战胜利后,它又被改做国民党军队兵营。青岛解放后,该建筑为公共设施。它与俾斯麦兵营旧址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建筑——青岛德国建筑群之一、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 四大兵营里,俾斯麦兵营呈现建筑风格流变最为清晰。这座以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命名的兵营位于青岛山南麓、中国海洋大学鱼山路校区内,建于1903年,被德国学者约瑟夫·林德评论为“堪称对未来的建筑产生积极影响的典范”。俾斯麦兵营包含四座“H”型建筑物,营房中间为方形的操场。兵营前两座建筑物风格奢华,采用了新哥特式的装饰,花岗石外墙、优美的拱券、明亮的外廊饰以小型罗马柱,让营房更像是度假宾馆。为了符合卫生标准,兵营还引入了抽水马桶。然而后两座建筑物风格有了明显变化,建筑师放弃了没有实用价值的装饰,第四座营房甚至连明廊都被去掉,彻底转向了实用主义。 与伊尔蒂斯兵营命运类似,俾斯麦兵营也是在1914年、1938年两度被日寇占据。其间,1922年青岛主权回归后,成为中国陆军第五师第十旅驻地。1924年在其基址上成立私立青岛大学,1930年后成为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校舍;1945年被美军占为兵营,直到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在山东大学师生长期抗争下,美军被迫将兵营基址交还山东大学。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些校舍又被划归新成立的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俾斯麦兵营建筑物现在被改作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地质馆、海洋馆、水产馆(两座),游客还能在这些建筑物上看到德意志帝国的鹰徽浮雕。 与伊尔蒂斯兵营、俾斯麦兵营相比,位于贮水山东侧的毛奇兵营投资最少,仅为50万马克。它始建于1906年,主要用于安置德海军第三营的骑兵连野战炮兵连;这座兵营由两座营房、一座礼堂、东西马厩等建筑物组成。毛奇兵营取消了各种无实用价值的装饰,甚至连德国兵营标志性的阶梯状山墙也被取消,只保留了突出于墙体的斜屋顶和花岗石窗套等德式建筑特色。毛奇兵营建成后,德国商人在兵营附近的登州路开设了一家酒吧,又在酒吧附近创建了一家啤酒厂,即为青岛啤酒厂前身。以啤酒为契机,毛奇兵营在青岛留下了一段传奇机缘。1914年日本占据青岛后,毛奇兵营被日本占据,改为若鹤兵营。青岛主权回归后,成为海军青岛学校驻地。1938年至1945年,再次被日军占据。青岛解放后,由驻青海军管理。 黑澜兵营的历史更为曲折。该兵营原为德军炮兵营房,计有兵舍、礼堂等设施。1908年,清政府与德国在青岛合办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又称德华大学),校址即在原黑澜兵营内。德华大学是中国第一所中外合办大学,分为初级部和高级部,高级部设有国政学、医学、科技学、农林等专业。1912年8月,孙中山来青岛时,曾应德华大学学生邀请到学校礼堂做过讲演。1914年一战爆发后,青岛被日本占据,德华大学停办,设备和师生并入上海同济学校。此后,该基址成为胶济铁路管理局办公楼和青岛铁路分局办公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