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映潮:说说《枣核》的教学

 宝妞 2022-02-14

说说《枣核》的教学【课文品读】《枣核》,想象丰富的充满夸张的民间小故事,表现了小小孩“枣核”的机智勇敢,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故事情节完整,从“枣核”尚未出生开始,写到“枣核”与衙门斗智斗勇为止。与衙役、县官的晨旋,是故事的详写之处。

故事中最重要的伏笔就是“枣核”二字,因为“枣核”形体小,所以与县衙的一系列的故事都得以顺利展开,故事的细节无一不照应着“枣核”。文中写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勤快”与“聪明”是形成故事的两个关键词。“勤快”的内容略写,“聪明”的内容详写。赶回牲口、让县官挨打,都表现了“枣核”的聪明。

在对“枣核”的描写中,“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就是故事中的一处伏笔,于是就有了“蹦进院子里”“蹦到驴耳朵里”“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等多处细节描写的照应。

故事不仅写“枣核”的勤快与聪明,还写了他的正直和勇敢。县衙门派衙役牵走了庄稼人的牛和驴,“枣核”说他有办法,这是他的正直。县官带着衙役去乡下,“枣核蹦出来说:“牲口是我牵的,你们要怎么样?”这是他的勇敢。一个勤快、聪明、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椰栩如生地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文章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了“枣核”的聪明。他要夺回庄稼人的牛和驴,就用了智取的方法,多次吆喝,假装要牵走这些牲口,折腾了大半夜,在衙役们困得很的时候顺利地达到了目的。

整个故事内容精彩,细节生动,特别是故事结尾的细节特别有趣,“枣核”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县官挨了打,“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给我们留下了想象余地。

【教学资源】

1.字音字形。 

枣核(hé) 夫妻(gi) 爹(die)娘 勤(gin)快扶犁(日)屋脊(jT) 衙(yó)门 衙投(yi) 纳(nd)粮争辩(bidn)缰(jiong)绳 吆(yoo)喝 搜(sou)人 折腾(téng) 岂(qi)能绑(băng)起 铁链(liàn) 噗(pu)的 塞(soi)进 钱褡(do)嚷(róng)道

2.词义理解。

纳粮:交纳钱粮。缰绳:牵马、系马或其他牲畜用的绳子。折腾:反复阔腾。岂能:怎能、哪能。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钱搭:装钱物的口袋。惊堂木: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拍于桌上,起震慑作用。大摇大摆:这里形容坦然的样子。

3.精彩细节。

县官坐了大堂,把惊堂木一拍,说:“给我打!”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束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县官鼻子都气歪了,脸张得通红,嚷道:“多加几个人,多拿几条棍,给我狠狠地打!”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4.课文本身是概说训练、复述训练、朗读训练、想象训练的资源。

【映潮说课】

教学创意:略读课文;关注对学生进行集体训练的活动设计;力求回避常规的肤浅的“找”式教学:如找一找,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枣核”的机智?“枣核”是怎样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这样的问题一律不问。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活动一:课文听读,字词积累课始之后,教师简介课文体裁。安排“听读”活动,教师朗读或录音朗读课文内容,然后学生认读、理解、积累本文中的大量字词。(见以上“教学资源”内容。)

活动二:课文默读,人物评说教师出示思考题:“枣核”真____要求:用完整的句子评说“枣核”。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关键字词句,再组织语言,概说、评说“枣核”。

教师小结:“枣核”是一个真小、真能蹦、真勤快、真聪明、真正直、真勇敢、真可爱的人物。

活动三:课文朗读,体味细节教师指导所有学生对课文中的精彩细节描写进行朗读体味。学生朗读课文第6段至结尾部分。

教师指导:读出“讲故事”的味道,读好对故事情景的描述,读出人物的语气,读美文中的最后一段。

活动四:课文复述,训练能力教师以“简洁生动”为要求,以“枣核勇斗衙门”为话题,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内容。安排一定长度的时间。请学生准备,然后学生人人自讲习练,再请几位同学“有声有色讲故事”。

最后教师也生动简洁地复述故事,学生倾听,收束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