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城夜话 | 捏面手艺人 面人展现的传统文化

 人文武汉 2022-02-15

武汉干这行的黄陂人蛮多。武汉园博园旁边的汉口里,年春节期间举办庙会,政府就组织一些捏面艺人在这里表演,展示传统文化,吸引不少孩子们,还有大人。今年的汉口里就有捏面人摆摊,使得年味更浓了。

中国的面人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500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捏面人又称面塑,过去面塑艺人挑担提盒,走街串巷,做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小玩意为了混口饭吃。捏面人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面和面粉,加上颜料、石蜡、蜂蜜,制成柔软的面团,用手和简单工具,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剪子、小梳子、小尺子、小铁皮、竹签,灵巧地点、切、刻、划出身、手、头、脸,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艺术形象脱手而成,惟妙惟肖。

小时候,经常看到捏面人在学校附近摆摊做生意,有些是老人,戴一副老花镜,一个木箱,下面是工作台,上面竖个草把,插着各式各样的立体造型:西游记神话人物、十二生肖、葫芦南瓜等植物······我放学后总喜欢站着看老人捏面人,只见他手指飞快地穿梭在各色面团之间,先用一小团肉粉色的面捏成小人头插在竹签上,用小竹刀左摁右摁,转眼之间,鼻是鼻,眼是眼,再用一小片黑面往头顶一披,小梳子一抹就成了头发。接着用一丁点颜色不同的面在手中一擀,就是一件花衣服,三下五除二,手脚捏齐备,姿势摆好,一个人物十分钟就立在您的面前,让围观看热闹的小伢看得目瞪口呆。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情趣都在提高,捏面人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还是有其生命力的。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清黄鹤楼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