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让孩子变聪明(一)把生活还给孩子

 王予红 2022-02-15

怎样让孩子变聪明(一)把生活还给孩子

为什么有的孩子一学就会,而另一些孩子反复学还不会?世界上难度最大的学习,应该是刚出生的孩子学说话,只要能够学会说话,就足以说明他的智力正常。可以说人的智力都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长大后学习效果区别这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分析一个。

一学就会的原因

一个新知识进到大脑,马上有很多原有的知识和它相关联,就好像一进去,就被好多手抓住了,这样一学就会。或者学习的新知识与原来的某种生活经历很好的结合了,也能一学就会。大脑中与新知识相关联的原有知识越多,新知识就越容易掌握。

生活经历少,见闻少的孩子学什么都困难。新知识进大脑,找不到什么瓜葛,孤零零的飘在那里,一不小心就跑掉了,这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如果反复的强化,也能记住,但是这样的学习很累,且不能真正理解,造成越学越死。孩子也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兴趣如何养成

有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的地理和生物学的特别累,老是记不住,还听不懂课。但是我的历史学的特别好。因为我喜欢历史,小的时候,爷爷和奶奶就经常让我听历史故事和评书。小学我就记住了好多事。现在就喜欢上历史课,觉得特别有意思”。

对她而言,历史的知识一进脑子马上有原有的知识连接,大脑就开始流动起来,这就产生了兴趣,兴趣就是大脑的一种流转的感觉。没有人不喜欢这种感觉,大脑天生爱动不爱静,但是大多数人处在没有材料,想动也动不了的状态。

我小时候,家里一直贴两张很大的地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占满一面墙。每天听新闻,讲到哪个地方,就直接在地图上看看。上了初中,地理课特别有兴趣,而且很轻松。我还想不明白,老师讲课这么好,这么有意思,为什么班里好多同学都不听课呢?现在知道了,是人家确实觉得没意思。

兴趣的产生阶段一定是浸润式的。这位同学的爷爷奶奶采用了很正确的方式,让她耳濡目染。如果是把他放到历史兴趣班上去,效果一定没有这个好,或者要求孩子必须每天听多少,那她的兴趣就不一定有没有了,但是痛苦也许会有。兴趣养成的阶段必须是自然而然的,输入的信息是可以在大脑中自由流淌的。一旦把他塞到课堂,这样人为的环境中,就不自然了,大脑的紧张感,会导致思维局限。即便是以活动为主的兴趣班也远远不能和生活体验比。

生活即学习

家长不要急着让他学习,生活即学习。不要再让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样早晚也读不成,把真实的生活还给孩子,该玩就玩,该劳动就劳动,该与人交往就交往。这都是知识的源泉。

如果你想让孩子将来学习数理化地理生物很容易,就让他更多的和大自然接触,让他参与各种劳动,这就是预习理科。让他更多的和人打交道,他就善于学习文科。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孩子对大自然中的现象感到惊奇和赞叹时,智慧就进入了他的心灵。孩子在发出惊奇和赞叹的那一刻,他的大脑被激活了,他变得更聪明。

过度保护孩子,孩子不能充分、真切地体验自然、社会和劳动,这严重阻碍智力发育,也伤害孩子的情感体验。

老子如果没有充分地接触自然,写不出《道德经》。孔子没有在鲁国从政的经历,《论语》就要改写。前人的智慧都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我们学习是学习他们思考的结果。天下没有容易的事情。你直接获得了别人的思考结果。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你对这些结果的理解,不足以让你拿来运用。

把生活还给孩子,什么时候都不晚。

家长懂教育

孩子不受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