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百一十五、痢疾、便脓血、噤口痢

 仲景中医交流 2022-02-15

经方常见疾病治症:痢疾、便脓血、噤口痢

【治病策略】

1噤口痢属于痢疾之一,指患痢疾而见饮食不进,食入即吐,或呕不能食者。多因湿浊热毒蕴结肠中,脾胃升降失常,中气败损所致。症见不思饮食,呕恶不纳,下痢频繁,肌肉瘦削,胸脘痞闷,舌绛,苔黄腻等。

2《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便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沬与血相搏,则合并凝聚而积成矣。便脓血是肠()寒和内出血交结而成。这是少阴之便脓血,为水寒血败,故方治宜桃花汤。少阴病昏昏欲睡。

3厥阴之便脓血,为阳回血热,故独宜白头翁汤。厥阴病多言善怒。

【辩证诊断】

1热利有屁而射远,寒利无屁不射远。寒利一日数次即危,不能数十次。

2后重者,大便时肛门坠重也。脾经寒陷,阻碍大肠经与肝经升之路,金木双陷。金气主收敛,木气主疏泄,木欲泄而金敛之,金欲敛而木泄之,故愈利愈不通,而肛门重坠也。(养木除湿,清热温寒,兼舒金气。)后重而便脓血者,乃肠中脂膏,被木气冲击而下。世谓红色为火,不知并非火也,惟调为滞,则诚然耳。然不可攻滞,只可理滞,此病即痢疾。如不病痢疾而后重,则下虚也。

3风痢:因内伏风邪,伤于脾胃所致。有先泻后痢,肠鸣腹痛,或纯下鲜血而有后重感,脉沉细而弦等症。春伤于风,邪气留连,至肝强脾弱。肝木亢盛,故见肠鸣漉漉有声;脾阳受累而腹痛滞下,症见先水泻,后便脓,舌苔白腻。阳虚阴盛,故脉沉弦而软,小便清长,四肢微冷。

【辩证治则】

1、《圆运动》关于下利的方剂归纳

2血痢久不愈者,属阴虚。四物汤为主,凉血和补血。

3黄土汤:脐周动气,时奔豚气上冲而攻心胸,或冷痛、手足不仁,或小便不利、或吐血、衄血、或下利、或便脓血者,此方皆大效, 此方证见于堕胎后、或大失血者甚多。黄土汤的奔豚比其它治疗奔豚的方剂所见症状要重。

4、(1血痢肝经来克脾土。皆火邪而挟湿气。火邪之血,色必鲜红,脉必洪缓。口必消渴,而喜饮冷,小便必热涩而赤浊。

A痛者,乃火热也。火邪带湿气,居于肠脾之际,不得奔下,未有不急而后重者。用归尾一两,黄连三钱,枳壳二钱,白芍一两,广木香二钱,甘草一钱,萝卜子二钱,水煎服。

B不痛者,乃寒也。白芍三钱,当归三钱,萝卜子一钱,枳壳一钱,槟榔一钱,甘草一钱,水煎服。

2内伤劳倦,与中气虚寒人,脾不摄血往往脾湿下乘而成血痢。内伤之血,色必鲜而紫暗,或微红淡白,脉必微细而迟,或浮涩而空,口不渴,即渴而喜饮热汤,小便不涩不亦,即赤而不热不浊可辨。

A理中汤加木香、肉桂,补中益气汤加熟地、炒黑干姜治之而愈。

5、(1脾经之病,如水泻,乃脾气不温。血痢,乃过于燥热,而成此症也。

2水泻,用白术一两,车前五钱,二味煎汤,服之立效。水泻者,乃一时水气侵脾,故倾腹而出。用白术以利腰脐之气血,用车前以分消其水势,此正治之法也。

6痢疾与水泻不同:

1水泻者,脾泻也。痢疾者,肾泻也。

2脾泻最忌滑,肾泻最忌涩

3肾泻:肾水得邪火之侵,肾欲利而火阻之,肾欲留而火迫之,故后重。肾水宜补而不宜泻也,故必用当归以下润其大肠。大肠润而肾水不必来滋大肠,则肾气可安,大肠有所养,火散而痢安。当归为下痢必用之药也。

7、(1痢疾也,非君之以当归,则肠中之积秽不能去;

2跌伤也,非君之以当归,则骨中之瘀血不能消;

3大便燥结,非君之以当归,则硬粪不能下;

4产后亏损,非君之以当归,则血晕不能除。

5肝中血燥,当归少用,难以解纷;

6心中血枯,当归少用,难以润泽;

7脾中血干,当归少用,难以滋养。

8吐酸水、呕酸就是肝寒吴茱萸汤肝热吐胆汁,热则吐苦味,早上起来口苦小柴胡汤,苦味很严重时,小柴胡汤里面黄芩就要重用、半夏也要重用,半夏能够降逆止呕;肝虚、肝肿大导致没有胃口,小建中汤;肝阳不足(肝虚)时会生湿,早上起来刷牙会恶心,就是里面有湿。苦温化湿,乌梅丸。肝实热,下利后重,肛门灼热,大便腥臭,便脓血,白头翁汤

9大便脓血,似赤白利下、而实非者,是肠痈,可用大黄牡丹皮汤

10赤石脂禹余粮汤治疗大肠炎。大肠发炎可能会有流血,血便混合下痢。禹余粮在药房里可能买不到。临床上下利不止时用白朮、赤石脂。把黄土炒白朮。白朮赤石脂炒用在止利的时候。可以加在小建中汤里面或半夏泻心汤里,利就止掉了。

11妇人在妊娠的时候,下利凶急后者血痢很重,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12痢疾指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肠道急性传染病,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以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袓国医学认为本病是湿热为患,若热胜于湿为赤痢。在消化道隔离,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如症见发热并下赤痢者,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阿胶以清表里之热兼补阴血。热邪得清,阴血得滋,其症自愈。

休息痢是指慢性迁延型痢疾,由痢疾杆菌所引起,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多由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所致。症见腹痛、腹胀、腹泻,脓血便。袓国医学认为是从虚寒而得,由于治疗不当或过于体虚不能驱邪外出,使邪滞留肠中。久病则虚,腹泻常表现为时好时发,经久不愈,故得此名。治疗时,消化道隔离,配合医院抗生素治疗的同时,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以羊油及羊肉温中补虚,用羊油的滑利以驱虚滞之邪。滞邪去,虚得补,其病自愈。

13、噤口利、小儿痢疾,一痢疾就发高烧,属潮热类的,一点东西不能吃,恶心厉害,就能吃西瓜,就是内里太热,赤痢,小便自可,小柴胡汤加石膏。腹痛就加重白芍。

【辩证比较】

1、(1少阴初症:脉微细、但欲寐,或手足寒、背恶寒,但必有下焦虚寒之症;

2少阴病的下利时痛、便脓血属中下二焦病;

3少阴的咽痛、胸满心烦皆由下焦虚寒而气血上迫所致,肚脐旁少腹为腹诊之本。

2、(1黄芩汤:心下痞,腹拘急而下利,为热泻。本证之热,在于咽干、口苦。天行赤白痢疾,里急,腹痛,发热,脉数者,宜用此方。

2若心下痞硬颇甚,口舌干燥生苔,里急后重,窘迫,脉滑者,为大承气汤证。

3便下纯脓血,痞硬不甚者,用三黄泻心汤;少腹急结者,用桃核承气汤;心下痞,腹部拘急而痛者,用黄芩汤;或热利下重,渴欲饮水者,用白头翁汤

4、下利病证及变证方治表

下利病症

下利辨证及变证

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脉沉弦,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脉沉而迟,面少赤,身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面戴阳而下虚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膵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后,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共表


下利诸证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

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

小承气汤

下利便脓血者

桃花汤

热利下重者

白头翁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

栀子豉汤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

通脉四逆汤

下利肺痛

紫参汤

下利气者

诃梨勒散

附方

中寒气少而下利

黄芩汤

5


表症

寒利

寒热并结

热利

血利

呕吐

腹痛

胃痛

少阴症

厥阴症

其它

真武汤









桂枝人参汤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黄连汤








甘草干姜汤











四逆散










乌梅丸









紧张下利

肾气丸









五更泄

猪苓汤









渴小便不利

干姜附子汤








吴茱萸5钱+干姜3










胃寒

四逆汤










附子粳米汤








通脉四逆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黄芩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白头翁汤(厥阴)




便脓血







桃花汤(少阴)




便脓血







四物汤





血利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血利






妊娠期血痢很重

大承气汤











便秘


有表症

无表症


无呕吐

有呕吐

纯利

有呕吐

有腹痛

有胃痛

厥阴症

寒利(重)

真武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附子粳米汤



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寒利(中)

桂枝人参汤


肾气丸(五更泄)

猪苓汤


吴茱萸5钱+干姜3

干姜附子汤

寒利(轻)

甘草干姜汤


四逆散


乌梅丸

寒热并结



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黄连汤


热利(轻)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热利(中)

葛根黄芩黄连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汤



热利(重)



白头翁汤





便脓血



桃花汤白头翁汤





其它

大承气汤(便秘);紫参5钱(肺痛下利);四物汤(血利);妊娠期血痢很重,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有表症的下利:

1太阳、阳明并病,下利,葛根汤

2太阳、阳明并病,下利加呕吐,葛根加半夏汤

3葛根黄芩黄连汤用于热利,一定要有太阳表证,或纯热利没有表证也没有腹痛;肠炎、肠病毒

4、寒利加表证,桂枝人参汤

寒利:

1寒湿引起的下痢,甘草干姜汤

2寒利不止白通汤

3五更泄:为肾阳虚。用肾气丸

4下利清谷时,如果你遇到病人有表症的时候,一般用真武汤,水样便,心下悸、腹痛、小便不利。

5厥阴下利清谷,干姜附子汤

6厥阴寒利严重时,下利清谷、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

7下脘以下,绕脐周及胁下、腰间,雷鸣且痛,或呕或泻者,此属寒疝,必腹中腰间觉有冷气,且无心下痞硬,是其特征,为附子粳米汤证。

8如果一到考试就下痢,舌苔黄湿,乌梅丸。心包是热的,肠胃是冷的。胃有寒水,心包有痰,心包为相火,主欲望。一紧张,寒水下排,就下利。

9如果一直止不了利,从小便里走,否则人会虚掉。止利药里加猪苓泽泻

10厥阴下利便脓血是阳气不够,食物转化成血就直接被排出去了。

热利:

1黄芩汤的热利一定有肚子痛。

2热利有小腹痛兼有呕吐,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3白头翁汤是纯热病,里急后重,没有血;葛根汤是一般的肠炎下利、比较浅的热痢,很严重的一天几十次、里急后重,用白头翁汤

4如果病人有时下痢有脓血,有时没有脓血,可以用桃花汤白头翁汤一起。

5下利谵语、或者阳明热症,大承气汤

6黄连作用在小肠里面。那如果是在胃里面,一定要用黄芩。胃炎啊什么的,黄芩一定要用。

寒热并结:

1下利肠鸣很严重的,嗳气食臭,生姜泻心汤

2吃完就拉肚子、腹痛肠鸣:半夏泻心汤

3因为肠胃虚寒、脾胃升降不舒,形成上热下寒,用半夏泻心汤

4休息痢(时痢时好、精神萎顿)用半夏泻心汤

5干呕而下利: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6黄连汤的热利一定是寒热并结的,黄连汤是真正的胃痛、发炎。

7乌梅丸主久利。

便脓血:

1便脓血(大肠炎)、热利不止桃花汤,里寒时的热痢,有脓血、少阴症,更加虚弱。

2少阴之便脓血,为水寒血败,故方治宜桃花汤。厥阴之便脓血,为阳回血热,故独宜白头翁汤。不惟脉之微细滑数,大有径庭,而少阴之昏昏欲睡,厥阴之多言善怒,情形正自不同也。

针灸:

1奇穴用肠关肠关不管是大便不通或下利,都可以用。

2寒利可以灸肚脐热利的时候针曲池合谷天枢关元三阴交

【经典回顾 

1、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2、五十七难曰∶泄凡有几?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肠泄,名曰后重。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肠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3、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若热在膀胱,必便脓血也。

4、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5、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6、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利必不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7、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民间方法】

(仅供参考而已,大部分只对特定情况有效。真正治疗或除根请认真阅读临床指导等内容)

1痢疾、泄泻:每次用干马齿苋半两(鲜者一两),煎一碗水空服汤,一日二次,连用3天可消炎解毒,治久泻不愈特别有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