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氏春秋.似顺论.慎小

 独背残阳上小楼 2022-02-15

【原文】

上尊下卑。卑则不得以小观上。尊则恣,恣则轻小物,轻小物则上无道知下,下无道知上。上下不相知,则上非下,下怨上矣。人臣之情,不能为所怨;人主之情,不能爱所非。此上下大相失道也。

【译文】
主上地位尊贵,臣下地位低贱。地位低贱就不能通过小事观察了解主上。地位尊贵就会骄恣,骄恣就会忽视小事,忽视小事,主上就没有途径了解臣下,臣下也没有途径了解主上。上下互相不了解,主上就会责怪臣下,臣下就会怨恨主上了。就人臣的常情来说,不能为自己所怨恨的君主尽忠竭力;就君主的常情来说,也不能喜爱自己所责怪的臣下。这是造成上下严重隔膜的原因。

【解读与感悟】
《慎小篇》是告诫君主要慎于小事。小事不慎,就可能酿成杀身失国的大祸;慎于小事,则会取信于天下,取得功业。
卫献公与大夫孙文子、宁惠子以食礼相约。狩猎场官(虞人)告诉他有大雁汇集园囿,卫献公就到园里去射猎大雁。傍晚才回来,而且一身猎装跟他们说话。按应对大夫之礼,这是很失礼的行为。随后二人就将卫献公逐出了卫国,这就是卫献公出奔。
卫国的另一位抢夺儿子王位的国君庄公,继位后,打算将当初排挤他的石圃驱逐出境,石圃的亲族石恶早年流亡晋国。某日庄公登高台远望,看到一片城邑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侍从说:“这是西戎的外城州邑。”庄公说:“我和周天子同姓姬,戎人怎么敢住在我的国家?”于是派人抢夺戎人的住宅,毁坏州邑。这时恰好逢晋国攻卫,戎州人乘机会同石圃里应外合杀了卫庄公,这位抢夺儿子王位的庄公,在荒唐执政三年之后,以被杀的结局告终。
而齐桓公,无疑是慎于小事的典范。他做国君后,三年只说了三句话,天下就称颂他的贤德,群臣皆大欢喜。这三句话是:去掉苑囿中吃肉的野兽,去掉宫廷中吃粮食的鸟雀,去掉用丝编织的兽网。开启了齐国仁爱善政的气象。
史上著名的吴起置表立信,是慎于小事取信于民的例子。
吴起在魏国担任西河长官时,一天夜里,派人在都城南门外竖立一根表杆,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表杆推倒,就让他当官。百姓听到后多数不以为然,也有人认为不妨一试,即使当不了官,也没有什么损失,于是就去推倒了表杆,吴起当即宣布了任命。自此以后,魏国军民对吴起实行的法令也不再有所怀疑了。
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路,当时就是在蒯聩之乱中战死的。在《论语·子路》篇里,“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是史上著名的君臣问对。鲁定公问孔子,一言可以兴邦吗?孔子说,话虽然不能这样说,不过,人们常说做国君很难,做臣下也不容易。如果真能懂得做国君的难,不就等于一言兴邦吗?鲁定公又问,一言可以丧邦吗?孔子回答说,人们常说,做国君没有什么别的快乐,就是说话没人违抗。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是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就等于一言丧邦吗?一语中的。
人,不会被高山绊倒,却往往会因为遇上小土堆而摔跤。没有比说一句话再微小、再容易的事儿了,而圣人慎言如此,更遑论其他。虽然《慎小》篇在整个《吕氏春秋》的篇章结构中,排列得比较靠后,但从内容来说,却有着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
《慎小》篇的结论,“故贤主谨小物以论好恶。”君主在今天,可以做广义的理解,一个人,在家里可能是家长,在单位可能是领导,不也应该是慎于小事,防微杜渐吗?所以篇末说“赏罚信乎民,何事而不成,岂独兵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