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写作应该精读的一本好书 ——《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读后感

 新用户19085124 2022-02-15


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写作是横亘在自己专业发展道路上的大山。这座大山不仅高,而且陡峭,很不容易翻越。但是,为了评职称,就必须写论文、做课题、参加教学比赛,这座大山又非“翻越”不可,于是,教育写作变成了纯粹的“苦力活”。

然而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在少数教师那里,教育写作不仅不是“苦力活”,而被视为“美差事”,甚至被这些教师视为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在这些教师那里,教育写作不再是崇山峻岭,而是变成了一望无垠的草原,任由他们策马奔腾,或是变成了江河湖泊,任由他们击水畅游,或是变成了云淡风轻的天空,任由他们展翅翱翔。

这是为什么?

谁来为“许多教师”指点迷津?

“少数教师”的“享受”如何才能扩大为“许多教师”的“愉悦”?

颜莹的《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给出了她的答案。

(颜莹:《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年出版)

俗话说,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颜莹和她的这本专著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首先,颜莹是一个专业的人。看看她的简介:颜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编审,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当代教育科学》《上海教育科研》《中国德育》《思想理论教育》《编辑学刊》等期刊发表各类教育科研论文、通讯报道、专访等50多篇,参与《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等多部教材、丛书的编写工作。近年来,着力为区域、学校策划各类教改专题,提炼办学思想,传播优秀教育研究成果,担任责任编辑的文章有80名篇被人大复印招刊咨料转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长期致力于教师教育写作研究,受邀为各级各类培训、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开设教师教育写作专题讲座,广受好评。曾获全国教育理论刊物优秀编辑、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工作者、江苏期刊明珠奖优秀编辑等荣誉称号。

概括起来说,颜莹既是一位优秀的“作者”,又是一位优秀的“编者”,因此,用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话说,“谈教育写作,她是有底气的”。

其次,颜莹写的这本书呈现出了很强的“专业性”。“专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她对教师专业写作面临问题的精准把握和透彻分析;二是对教育写作常见文体的具体指导和案例分析。有兴趣的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该书验证我的观点,这里不再赘述。

我特别想说的是,我非常喜欢该书的第一章“重识教育写作”。在这一章里,颜莹表现出了对一线教师的了解理解和关注关切。她呼唤教师要“觉醒”,要“寻找丢失的身份认同”;她鼓励教师要“建立专业视域下的表达自信”;她启发教师“要表达教育情境中的实践智慧”。在此基础上,她提出,“教育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她说,“未经总结和提升的感受如同干花,可以留存,却无法酿出花蜜。更多时候,这些丰富的实践体验只能以记忆的形式留存在脑海中,只会在个别时刻被随机唤起。因此,对教师来说,要将教育经历上升为可以运用的教育经验,就要跳出实践时的行动逻辑和'细节的泥沼’,用思考与实践保持一点距离。”然后,她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教育写作就是拉开这段距离的行为。”

读颜莹的这本专著,我感受到的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故弄玄虚”,而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和对一线教师的“殷切期望”。她回应了广大一线教师在教育写作方面存在的疑惑、困惑及畏难、畏惧等心理活动。因此,这本书有很强的针对性,其重要价值一方面体现在为教师们的教育写作“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体现在为教师们进行“专业表达”而“加油助力”。

例如,颜莹在阐述“教育写作使教育生活成为教师思维省察的对象,助力教师成为'理性的实践者’”时说:“人的意识、感受或想法,总是模糊、杂乱和交错的,然而一旦要落笔成文、公之于众,就必须纠正偏差、消解模糊、理顺杂乱、反复推敲、精心打磨。通过写作,人的心理储备被激活、调动,大脑优势兴奋中心被强化、完善,智慧的火花就会真正迸发出来。很多教师都体会到:通过写作,他们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和眼光,学会了反思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更容易想出改进实践的策略,真正走向了'教学即研究’的美好境界。”类似的文字还有许多,如“教育叙事不是回头看而是俯瞰”“教育叙事能将教育事件历史化”“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教育困境是教育道理、教育规律栖居的地方。出色的教育故事总是悄悄地把教育道理隐藏在教育冲突和教育矛盾中。”等。

作为一线教师,读到这样的文字,是不是有一种亲切感?是不是有一种被“点醒”的感觉?

我喜欢该书的第一章是源于贯穿其中的人文关怀和共情表述。但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后面的章节就更加重要了。

从第二章到第六章,颜莹分别阐述了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论文、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的文体特征、写作方法以及例文赏析、对比评析等。第七章则专门阐述了“学术规范:遵循论文写作的'法则’”。

因此,如果说第一章是对广大一线教师教育写作的“劝写篇”“动员令”,那么,后面几章完全可以说是教师教育写作的“工具箱”“工具书”了。换一个说法,如果说第一章是对教师教育写作的“望闻问切”,那么,后面几章就是对不同的教师进行不同的教育写作而采取的“辨证施治”了。

不知道我说清楚了没有。

作为一个老职教人,我郑重推荐:所有愿意提升自己教育写作能力的职业院校教师应该精读这本书。

20222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