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读书日的仪式感——第二份书单

 艺之芳华 2023-04-24 发布于湖南

世界读书日,听两闺女讲故事,组织阳光班孩子们一次主题活动,给自己一份书单。一年为期,明年的今日是否已读完。为何会有如此计划呢?原来自己去年根据《教师阅读地图》选了18本书,有了书单,就有会阅读计划,有了计划,阅读更有目的性。

昨日郑建业老师更新的公众号文章是《世界读书日,给青年教师专业阅读的10条建议》,读了之后确立了今年的阅读书单()10本)。

1.教师要紧密结合自己工作遭遇的问题选择阅读的书籍。

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自己这轮从一年级带起,不管是班务管理还是一年级教学策略都还有带加强。学校图书室有数十本,如能引导“同在共行”团队共读就最好。

2.教师要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根本书籍进行阅读。

魏智渊老师的《高手教师》。自己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是还不够厉害,想成为“高手”教师,就得好好学学别人怎么做的。新网师线上啃读会好像也在计划读这本书,跟着团队读,肯定能促进自己坚持读完。

3.教师的专业阅读不在于数量多,而首先在于建构我们的知识结构。

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近期在王荣平老师“嗨晨起耕”读书团队共读《教学勇气》二十周年版,多位书友在谈论的时候都会提及这本书,好像《教师阅读地图》里面也推荐阅读,如此看来,这本书必须加入书单。

4.教师要选择有一定难度的经典书籍进行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2021年读的特别浅,今年想啃读。前两日参加了新网师联盟学校武乡县城关小学的云端对话活动,郝晓东老师作为嘉宾致辞,再次推荐这本书。新网师的高手教师们也经常提及,自己应该尝试。

5.教师的专业阅读倡导结构化和主题化的阅读。

管建刚老师的《一线表扬学》《一线教师》。好友吴丹有管建刚的系列书籍,她已经认真阅读,能边读和她边讨论甚好。几年前读了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系列书籍,对班上学生的写作教学技巧确实有了提高。

6.教师的专业阅读一定是泛读与啃读的有机结合。

郑建业老师的《探索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解读与实践》《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修课》《就恋这方故土》。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我想学习的,家庭教育是我目前需要的,郑建业老师是指导我教育写作的高人。

7.教师进行专业阅读,要注意提炼出书籍的核心概念。

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前简单读过,但是今年感觉读《教学勇气》时还很难提炼出书籍的核心概念。《如何阅读一本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应该再次精读。

8.教师的专业阅读要充分发挥阅读共同体的共读作用。

坚持跟随王荣平老师的“嗨晨起耕”团队共读,新网师的线上啃读会的共读也尽量参与,自己组织的“同在共行”读书团队应该继续。

9.教师的专业阅读一定要与专业写作相结合。

读完一本书,尽量写下读书笔记,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分析。

10.把专业阅读作为我们终生成长的方式。

读书是吃饭,而不是吃药。最好的状态,是让读书成为一种工作方式、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生活方式。

郝晓东老师在《休闲比工作重要》一文中提到:“以提高道德、精神水平,增加知识为目的的活动是休闲。一个人幸福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休闲时间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许多教师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主要原因在于:由于缺乏真正的休闲,所以生命之树缺乏滋养,从而慢慢干枯,本应是生机勃勃教育工作就变成日复一日机械、枯燥的漫长劳役。”

那这样看来,目前最适合我的休闲方式就是阅读。

温儒敏教授的《老师不读书,怎么能教好书?》中提出:读书养性。无论是网络阅读,还是纸质书的阅读,总之,都是要营造一个“自己的园地”,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养性,可以练脑,这不仅是能力,也是涵养,是素质,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阅读可以拓展视野,可以接触人类的智慧,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可以让人在精神气质上超越庸常的环境。

综上所述,给自己列一份书单,好处多多。读书总不能抓到什么是什么。网上阅读一般容易无计划,跟潮流。如果要“充电”,就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还要注重经典性,多选适合“悦读”、又启迪心智的作品,我建议每个老师都有一份自己的书单,设定在几年内,应当读哪些书。要有计划,有整体考虑,让读书有些系统。

书单要考虑时间的安排,有可行性,一般来说,可以包括三部分,是可以套在一起彼此交错的三个圆圈。

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基本的书。阅读的目的,是接触中外文化经典,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

第二个“圈”,是与自己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部分。比如,学物理的,可以给自己安排读点化学、数学、生物,以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书,还有就是与物理学有关的邻近学科领域方面的书,也可以以读点类似科技史、科技哲学,以及教育类等领域的书。学文科的,也要读点理科的书。语文老师读书的面应当比其他学科更宽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

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有所发言的那些专业的书。应当有比较明确的指向。倒过来看,最核心的那个部分,是专业和职业需要,当然最好不完全就是现炒现卖的的书,要有自己培养保持兴趣的课题或者领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