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变”潇水!湘源潇“代”为哪般? 蒋咸喜 《山海经》记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意思是说舜帝安葬在湘江源地域的西北山岭。湖南潇水地域有宁远九嶷山的舜帝祭祀陵(非真陵),从而误导出湘江源头不在湘江地域的湘水源海洋河,而在潇水地域的潇水。 湘江是我国著名的河流,是6000多万湖南人的母亲河,其源头湘水源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境内海洋山,(在兴安县境内称海阳河)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定论。但因湘江这条母亲河孕育了湖湘文化,而湖湘文化的源头是舜文化,舜文化又主要沉积于湘江源地域的古湘源。近年来,湖南学界为传承弘扬湖湘文化的需要,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有的学者便擅自推翻湘江源头的传统定论,而将湘江源头从湘水海洋河改为潇水。 《山海经》描述的湘水源地域的舜帝葬地方位图 一、湖南学界有人改湘江源头为潇水,说湘江姓“湘”不姓“桂” 十年前,有湘籍学者不全面了解国际上对水源认定的标准,片面的使用其中个别标准,意图改变传统的湘江正源海阳河。湘江源问题成为了部分湘籍人士争论的焦点,《湖南省情要报》2011期发表的朱有志、郭勇、杨建军等人所著《拨开千年历史的迷雾:湘江姓“湘”不姓“桂”——为湘江源头正名的建议》 一文(以下简称“拨文”),明确提出了将湘江源头改为湖南省蓝山县野狗岭发源的潇水,从而将湘江源头的争议引向了高潮,并直接导致了湖南省有关部门为湘江源头“正名”的具体步骤,在全国学术界和湘桂两地民众之间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注:湘江源改潇水,最后没有得到官方发文认可) “拨文”认为,“湘江发源于广西是一个千年误会”,湘江的源头为湖南省蓝山县野狗岭,主要依据有二: “其一,符合河流正源确定的国际标准。国际上对河流正源确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三原则”,即'河源唯长、水量唯大、主流唯正’。湘江上游的支流共有两支,其中的一支为潇水,一支为海洋河(传统的湘水源),两水在永州市零陵区汇集。实测数据显示,潇水的长度为354公里,集雨面积12099平方公里,比海洋河分别多出 102 公里和 2857 平方公里 ……”。 “其二,我国最古老的地理书籍有验证。古人对湘江源头曾有正确认识。据中国最古老的地理书籍《山海经》记载:'湘水出舜葬东南陬(音邹,意为角落),西环之(湘江源于舜的葬地——九嶷山的东南角,环绕流到山的西部)。’ 可见湘江源头在安葬舜帝山岭附近。……” 对于“拨文”的观点,只要知道潇水地域和湘江源地域的历史,就知道其观点根本难以成立。 二、潇水是注入湘水的一条支流 潇水古称营水。据《后汉书》卷二十二·郡国志·零陵郡:“零陵郡十三城户二十一万二千二百,口百万一千五百七十八,泉陵、零陵,阳朔山湘水出。注解曰:有营水,有桃水,有雍水,有祁水、有宜水、有舂水、有蒸水、有表水、有耒水、有绿水、有连水、有倒水、有沩水、有汩水、有资水,皆注湘”。汉书中提到了十五水中的营水,尚无潇水之名。《水经注》:“营水出营阳泠道县(今湖南宁远)南山,……营水又北流注于湘水。”唐时代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吉甫撰的《元和郡县志》,今“潇水”尚称“营水”。 《清一统志·永州府》: 营水“源出宁远县南,西流径江华县东,又北流径道州 (今道县) 东,又北流至零陵县(今永州市) 西,入湘水。自道州 (今道县) 以上,今谓之沲水。自道州 (今道县) 以下,今谓之潇水”。 《辞海》对“潇水”条的解释是:“湘江支流,在湖南省南部,源出蓝山县南九嶷山,北流到永州市苹洲入湘江”。三湘四水是湖南的代称。其中的“三湘”包括漓湘和潇湘。《辞海》“三湘”词条如是解释:“一说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古往今来,潇湘二水经常并称。《辞海》“潇湘”词条的解释为湘江的别称。因湘江水清深得名。……又或专指湘江中游与潇水会合后一段,即“三湘”之一。泛指湖南地区。古镇名。五代时置,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北。因当潇湘二水合流处得名;亦称潇湘关或湘口关。“潇湘”一词始见于汉代,《山海经中山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潇湘又特指今湖南省或湖南省零陵地区(今永州市),潇水和湘江的融汇处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萍洲,永州因此雅称“潇湘”。宋代诗人陆游以“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来赞美永州。永州城东潇水和湘水汇合后雨落潇湘的夜景,称为湖南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的“潇湘夜雨”。 从上述记载可知,从零陵苹洲以上至桂北海阳河一段历来就称湘江,潇水则历来作为一条支流自零陵注入湘水,是十足的“外来者”。潇水长期与湘江并称“潇湘”或“潇湘二水”,而不是湘江的源头。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