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在宥:超脱一切的世界观,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待人生

 昵称10851117 2022-02-15
庄子在宥:超脱一切的世界观,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待人生

庄子在宥:超脱一切的世界观,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待人生

导读:在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总是想让周围的一切,都按照自己内心中设想的状态去发展。

所以我们开始拼命地制定各种规则,用各种条条框框去约束自己周围的一切,甚至包括我们自身。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又往往适得其反,我们制定的规矩越多,所面临的问题也就会变得越多。

这就像著名的蝴蝶效应一样,你的每一次改变,都会打乱原有的轨迹,让一切变得更加混乱,看似是在解决问题,但实则却制造了更多的问题。

今天我们要聊的古籍就是——《庄子·在宥》。

这篇古文,可以帮助我们把自己思维切换到另外一个维度,让自己的内心,超脱于物质世界之外,站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去重新认识和审视这个世界。从而找到一种最为正确与客观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人生,以及身边的一切。

而这也正是古之圣人的顿悟之法!

庄子在宥:超脱一切的世界观,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待人生

古人求道讲究顿悟,因为每一次顿悟,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种境界上的提升,可以让他们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来探索宇宙中至高无上的真理,观察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真相。

然而,每一次豁然开朗的顿悟,也总是要从思考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开始。庄子也不例外!

他在这篇古文的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同时又非常矛盾的问题。

他说:古时候的夏桀王与商纣王,在统治期间残暴无道,最终导致天下大乱,朝代灭亡,这样的结局可以理解。但是上古时期的尧舜,他们推行的是仁义之道,目的是让百姓安乐富足,让国家太平安稳,可为什么结果还是灭亡呢?

庄子所提出的问题,的确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又让人觉得非常难以解释的现象。这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喜欢放纵自己的欲望,从不克制内心中的冲动,所做的一切都是凭喜好而定。而有些人则非常得认真和自律,给自己制定了各种计划,每一步都要严格执行,可是到了最后你却发现,这两种人的结局其实都差不多。

放纵欲望的人,过不好自己的一生。而那个严格自律的人,也同样没能过好自己的一生。

至于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

庄子在宥:超脱一切的世界观,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待人生

庄子在自己的书里,也给出了一个十分合理的解释:

“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

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

夫不恬不愉,非德也;

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无论是商纣夏桀的残暴统治,还是尧舜时期提倡的仁义之道,其实从根本上都是对人性的一种扭曲。统治者暴虐无道,骄奢淫逸,无疑会干扰世界的正常运行,使天下人感到痛苦

然而,一味地提倡仁义,让人们追求高尚的品质,也同样会扰乱世界的正常秩序,导致人心浮动不安,无法按照自己的本性和自然的规则去生存。

这就好比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就必须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才能长久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那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进行对照的话。

庄子在宥:超脱一切的世界观,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待人生

贪图享乐的夏桀王和商纣王,就是想要一直生活在收获的秋天,希望能够长期保持着丰富的物质享受。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用来储存过冬的物资提前挥霍殆尽,待到寒冬来临,就会导致混乱和灭亡。

而与之相比,推行仁义之道的尧舜等人,则相当于一直沉浸在对春天的美好幻想中无法自拔,他们希望世人一年四季都按照春天的方式去生活。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也并不可行。

因为季节的交替一直都在不断变化,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想法而稍作停留。所以在庄子看来,不管是被尊为圣王的尧舜,还是在历史上留下恶名的商纣夏桀,其实都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把自己内心中的意愿,过分地强加在了世人的身上,从而打乱了这个世界原有的秩序

这个道理放在个人的身上也是一样,一个人无论是过度的放纵,还是过于苛刻的自律。事实上,这都是对自己内心和本性的一种扭曲。

都会干扰到自己正常的人生轨迹。甚至会对身边的事物,造成非常强烈的影响。

而这也是很多人都过不好自己一生的原因,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因为没能做到无为而治!

无为的真意

庄子在宥:超脱一切的世界观,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待人生

说到无为而治,庄子则开始用起了他最为惯用的手法,为世人讲起了一个看似虚无缥缈,但却蕴藏着深刻哲理的故事。

他在书中写到:

上古时期的黄帝,统治天下19年之后,前来拜访隐居在崆峒山上的神人广成子,向对方询问大道的真谛,以及主宰天下的奥秘。

但是广成子却告诉他:

你所想问的,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你所想主宰的,是万事万物的残留。

这些东西都是大道的本质与痕迹!

但是自从你治理天下,天上的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地上的草木不等到枯黄就飘落凋零;太阳和月亮的光亮也渐渐地晦暗下来……

这一切都是因为你的内心中充满了妄念,谗谄的小人心地是那么偏狭和恶劣,又怎么能够谈论大道呢!

黄帝听完这一番话,回去之后便清心寡欲,斋戒三月,又再次前来拜访。这次他没有再向广成子询问如何主宰天下,而是主动问起了修心和修身的法门。

庄子在宥:超脱一切的世界观,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待人生

广成子告诉他:

大道的精髓就在于自然,而要想让自己的形体顺应自然的正道,就必须持守精神保持宁静。

不要使身形疲累劳苦,不要使精神动荡恍惚

这样你的精神定能持守你的形体,而且除此之外还要小心谨慎地摒除一切思虑,封闭起对外的一切感官。

因为欲望太多就会导致心神分散,如果心神过度耗损,便会导致形体亏虚。

在这个世界上天和地都各有主宰,阴和阳都各有府藏。而我也正是因为能够持守着浑一的大道,而又处于阴阳二气调谐的境界,所以修身至今已经一千二百年,但是身形却不曾衰老。

关于这一段故事,很多人都觉得庄子是在阐述一种长生久视的修真思想。但事实上,这段内容所要表达的主旨,其实是一种对待世界和自身的态度。

譬如故事中的黄帝,他一开始之所以关心自己如何才能主宰天,就是由于他的内心,已经与整个天下紧密地纠缠在一起,把所有的心神,都耗费在了如何治理和掌控天下的问题上。

庄子在宥:超脱一切的世界观,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待人生

可事实上越是如此,他的心里就越发迷糊,所以才跑到崆峒山,向广成子询问主宰世界的方法。说到底还是由于他的内心太过痴迷,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局限,甚至已经迷失在物质世界当中,既看不清前路,也找不到归途。

然而,也正因如此,广成子才会说他的内心过于偏狭,充满妄念,无法理解大道的真谛。完全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整个天下的运行状态,一心想要把整个世界,打造成他所设想的样子。

可事实上,这样的行为本身就违逆了客观的规律。因为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本性,不可能按照同一条标准去衡量,也不可能按照同一种模式去生存,更不可能全都按照某个人的意愿,活成对方想要看到的样子。

所以说想要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把世界打造成某种状态,并且长久维持下去,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与其费尽心思去制定各种规则,用来约束整个世界,其实倒不如回过头来调整一下自己的观念,放下那些偏执的纠缠,转而去顺应客观的规律。既不过多的干涉,也不刻意的放纵,让整个世界按照自然的方式去运行。

庄子在宥:超脱一切的世界观,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待人生

说到此处,庄子还特地做出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

他将整个天下比做一个人的身体,而君王治理国家,就相当于一个人在对待自己的身体。

一个懂得顺应客观规律的君王,就好比一个懂得修身养性的君子。平时既不会过度的放纵欲望,同时也不会刻意的极限自律,更不可能按照夏天的方式去过冬天,也不可能按照冬天的方式去过夏天。

因为他非常清楚,那些不合理的行为和欲望,都会对自己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他的衣食起居,总是会根据时节气候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尽量做到符合自然规律,而不对自身造成任何伤害。

而这样的做法就叫做无为!

所谓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反倒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行为,没有丝毫刻意而为的痕迹。如同水到渠成,日出天亮,一切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但是话说到这里,另一个更加深奥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那就是如何才能做到无为?

庄子在宥:超脱一切的世界观,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待人生

因为自然这两个字,虽然看似简单易懂,可是要想真正做到顺应自然,以无而为,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庄子在接下来的篇幅里,又特别提到了一种名为养心的超脱之境。

超脱之境

关于超脱这两个字的含义,在庄子的书中,有这样一段原文:

“心养!

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

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

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这段话给人的第一感觉固然是玄之又玄,让人觉得有些不知所云。不过仔细分析起来就会发现,庄子所强调的养心超脱之境,其实就是指让人们将自己的内心,与外在的物质世界彼此分离开来,彻底解开内心与外物之间的纠缠。

因为对一个人来说,他把自己的心思花费在哪个方面,就会受到哪个方面的局限。而且与此同时,那些外在的事物,也会因为他内心中的想法而受到干扰,打破原有的轨迹和秩序。

所以说对待世界的最佳方式,就是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和内心。既不要用自己内心中的想法,去约束外在的世界,也不要让外在的物质世界,束缚了自己的内心。

庄子在宥:超脱一切的世界观,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待人生

这种感觉就好像是站在了另外一个维度,以绝对客观独立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在这种状态之下,你就会发现整个世界就如同一盘棋局,而我们人类与世间的万物,就如同棋盘上的一颗颗棋子。

所谓的身份地位,只不过是在不同的位置上,发挥各自的作用而已。

然而,随着世界的不断演变与发展,每一颗棋子在棋盘上的位置也都在不断地改变。所发挥出的作用,也一直都在某种规则的支配下,不断地调整。没有任何一种状态,能够永恒不变。

唯有一颗超然物外的内心,可以看透变化的趋势,从而让自己去主动顺应趋势,达到与客观规律相互同步的境界。

如此便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而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也就能够明白,万事万物均不可强为,但又不可不为的道理。

庄子在宥:超脱一切的世界观,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待人生

所以在这一篇的最后,庄子又给世人留下了这样一段非常耐人寻味的话:

“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

出于道而不谋,会于仁而不恃;

薄于义而不积,应于礼而不讳;

接于事而不辞,齐于法而不乱;

恃于民而不轻,因于物而不去。”

这段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那些了悟了天地自然之道的圣人,他们的一言一行,虽然都完全符合于这个世界上的规章制度,也符合这个世界上的客观规律。但是他们在做出行动之前,却从来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究竟是否符合所谓的规范。

一切都是出乎于本心,出乎于自然,这些外在的表现,都是源自于他们内心气质的自然流露,是思想境界达到一定高度的体现。

庄子在宥:超脱一切的世界观,从另外一个维度看待人生

然而遗憾的是,世界上的人们大多数都只注重圣人的外在表现,按照圣人的行为方式去制定规则。

这样的做法无疑是舍本逐末,有形无神,他们只能学到圣人的影子,模仿圣人的动作,却学不到内在的精髓!

结尾

所以说,庄子强调养心和超脱的目的,就在于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与精神层次。从而达到一种身体与外物混同为一,内心独自超脱在外的境界。

这就是庄子处世的心法。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让自己的内心,站在更高的维度,然后再对待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完美的向下兼容。因为无为本身就是道的特性,而道又是整个世界的源头,世界上所有的规则理念,都是由大道演化而来。

而当我们的内心能够超脱物质层次,达到与道相合的境界,自然也就能够兼容世间的一切。

以超脱之法,行无为之道。

这也是我最后想要送给大家的一句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