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部:路的尽头 历朝帝王,最善于和百姓同乐的,或是两宋。 这种同乐,不是从上到下的施舍,也不是从下到上的谄媚。在这个互动,更是自愿的过程中,没有人去动员、胁迫市民夹道欢迎,也没有人能强迫皇帝掀起御撵上的珠帘。 这种同乐,无论是贵为天子的皇帝,还是蹲在路边看热闹的厨娘,双方都是自由的,且彼此情愿互为风景。虽然相互欣赏的角度不同,但最终收获的快乐,是一致的。 这种同乐,当然有作秀的成分,甚至本身就是一场秀。 大宋皇帝,作为帝国唯一的、至高无上的主宰,展示了皇家的威严、威仪和威风,既获得了作为天子,江山在手、俯瞰人间的愉悦,也享受了作为一个人的,简单的快乐。 ![]() 东京的百姓们,也是在作秀。男人们簪上了最鲜艳的花,女人们拿出箱底最好的罗裙。他们在朋友、家人面前,秀出自信和得意;在外乡人面前,秀出东京人的骄傲和渊博。更重要的是,京城居不易,在这样近乎全民的狂欢中,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的琐碎和重压,享受简单的热闹和开心。 老百姓,从来要的都不多,丰衣足食,快快乐乐。 如此而已。自古亦然。 自古以来,帝王们,或许都有一颗与民同乐的心。他们或多或少,会去做这样的秀,乐此不彼地也不在少数。在这其中,帝王们的乐,是一致的;百姓们的乐,则千差万别。 百姓,或是跪在路边,整齐划一、秩序井然地与帝王同乐。这是多数。又或是,挤满街道,伸长脖子、掂着脚,闹腾着、乱哄哄地与帝王同乐。这是少数,可遇不可求。 此乐与彼乐,天壤之别。 像此时,徽宗正坐在御撵中,珠帘高高卷起,将自己置于万众瞩目之下。他放松而随意,自信而优雅,或端坐、或斜依,或目视前方、或挥手致意,尽情地享受着臣民的欢呼。他甚至还要求车撵旁的梁师成,适当放慢车驾的速度,好让更多的百姓,有机会把目光落在他的身上。 比较而言,随行的官员们倒显得有些拘束。 不过,他们中有些人,还是被热烈的气氛所感染,放下了好不容易才端习惯的架子,也与旁边的百姓一样,交头接耳、手舞足蹈、喜形于色。不过,在短暂的舒展后,在周围同僚,特别是上级犀利的眼神下,他们又迅速地收敛,恢复了常态。这前后的变化,被百姓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引来了大家的指指点点和并无恶意的哄笑声。 欢呼声中,徽宗的车驾出了京城,来到金明池。 ------------------------------ 我是未央先生,原创连载,欢迎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