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与唐,大不同(深度)

 丘山三也君 2022-02-16

所谓“汉唐盛世”,就是人们将中国两个时间上不相联结的朝代汉朝(前202年—220年,中间有短暂的王莽新朝)和唐朝(618年—907年),作为一个名词,来形容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人类文明的重要阶段。

从时间跨度来看,汉朝和唐朝两个朝代的时间跨度,共计约十个世纪,当然,对中国史乃至世界史的影响更是深远:当今中国人的主体民族为汉族,语言为汉语,文字为汉字,系因汉朝而来;在中国境外,华人聚居地被称作“唐人街”,也有很多国族仍然将中国人称作“唐人”,显因唐朝使然。

作为中华民族无上荣光和自豪的封建王朝来说,汉朝和唐朝具备了大量相近之处——

大一统,汉、唐的疆域都很辽阔。

据研究,汉朝极盛时期直接统治疆域约700万平方公里,若加上羁縻统治地方则约1100万平方公里;盛唐时,中央政府实施有效行政管理的疆域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两个朝代存续时间都很长,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很高,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仔细研究对比,汉朝与唐朝在统治理念、政策方面有着很多不同。

【汉朝】

统治阶级刘氏皇族是中原华夏人出身,有着深入骨髓的“华夷之辨”的界线,因此汉朝军队基本是清一色的中原人组成,甚至包括让匈奴都为之色变的彪悍骑兵部队;只是一度制约汉朝最大的问题是战马,因此,在获得河西走廊和西域疆土后,最大的意义就是拥有了一片“天赐”的宝马良驹供应之地。

在民族间战争胜利后,汉朝的通常做法是将降服或内附族类,与汉人杂居,强制性地进行文化、语言、行为模式等方面的教育灌输,使之归化为汉人,这是汉朝与唐朝很大的不同点(对照下有关邻国是否也有强制同化呢)。

除了用先进的汉文明进行同化融化,汉朝还委派中原人在新拓殖的疆域屯田垦殖,亦兵亦农亦牧。

同时,汉朝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常备军或野战军,平时进行严苛的正规化军事训练与准备,一旦发生战事,便可以迅速调兵平定。、

两汉数百年,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北方、西北的匈奴人,但经过100余年不断的反击战,在名将卫青、霍去病、窦宪等军事家和张骞、班超等文武双全的外交家们领率下,到汉末时,匈奴已不再是中原的重大威胁了,其北匈奴不得不西迁,南匈奴则在投降后被安置在内陆,逐步由游牧改变为半牧半耕或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使其走向文明。

因此,汉朝所拓殖的疆土诸如河西走廊,一旦被中原拥有,便很难失去,其统治的稳定性或言其军事与政治、经济、文化策略的匹配性是不错的。

图片

(西汉疆域/来自网络)

图片

(东汉疆域/来自网络)

【唐朝】

其经济文化社会之发达举世瞩目,也是中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大的朝代之一。但唐朝具有别的朝代所不具备的一个特点是较短时间内面积“缩水”惊人:强盛时的唐国疆域面积共1240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竟缩为800万平方公里,可谓史上最为“迅猛”的疆域“缩水”。

究其原因,统治政策和军事策略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唐李皇族祖上出身于陇西狄道,

狄道即今甘肃省临洮县,西周称陇西邑,东周战国称狄道。狄者,古代中原人对北方、西北方非华夏族人群的泛称,有赤狄、白狄、长狄等多个种落。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在此设“陇西郡”,治所在狄道。

从战国到秦汉近五百年间,陇西郡辖地约为今日之甘肃中部、宁夏南部、青海东部的广大区域,而狄道一直就是陇西郡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历来是族群杂居之地,加之经历了五胡十六国与南北朝以后,作为唐朝统治阶级的李氏皇族而言,对少数民族并不陌生或言“亲切感”更强些。

也有人说,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就具有非常鲜明的“胡羯之血”——李渊的母亲独孤氏为鲜卑人,其妻、李世民的生母窦氏为鲜卑人。

当然,经过数百年的族群融合,又经过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到隋朝时,进入中原的鲜卑人除了少数人还留下姓氏方面的印迹外,其他与汉人无异了。

图片

(唐俑/来自网络)

并且很重要的是,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来看,民族的差异性从来就不在外貌、形象、气质、服饰等方面,甚至和人种、口语都没有太大关系,而是看是否认同共同的文化传统,是否具有相近的心理,是否共同使用汉字,这样的例子在古代举不胜举,比如元朝建立后,大量色目人进入中原,他们深目高鼻、头发黄褐,但尊儒道释,以书写汉字书法为荣。

即使在今天,从人种、骨骼、口语看,中国南北方有显著区别,但在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理念的认同上,又何其高度一致!

但是,出身环境与氛围的差异,必然带来一些治国理念的不同。

唐朝能够迅速将隋末动荡局面稳定下来,中原地区自不必多说,而西部诸部族的迅速归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那里在汉朝就已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李氏皇族的胡人血统,也是得到认同的重要原因,李世民被尊称为“天可汗”即是少数民族在情感、血缘上对李氏高度亲近认同的一种直接证明。

【汉、唐大不同】

唐朝与汉朝的统治政策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汉朝,有很强的国家战略,也为此进行了高明的战术设计。拓疆稳扎稳打,非常符合农耕民族的共同特点,但是一旦拥有了疆域,其统治的稳定性、安全性、承继性很高。

唐朝,更多依赖于边陲地区口头或形式上的“效忠”,获取疆土似乎更容易些,但失去时也非常迅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汉朝军队几乎清一色中原人组成,而唐朝军队则是标准的“各族联军”,其军队中有大量汉人,但也羼杂了突厥、吐谷浑、突骑师、契丹、羌等族群;汉军的军事指挥官绝对是汉人,如著名的卫青、霍去病等,而唐朝大将固然有李靖、薛仁贵、王孝杰、张孝嵩、郭子仪、封常清等,但亦有众多阿史那氏的突厥将领,也有安禄山、史思明等“杂胡”将领,也有突骑师部出身的哥舒翰等,也有来自契丹部的李光弼,还有高句丽人高仙芝,与汉朝显著不同。

在民族政策方面,从包容性看,唐朝显然比汉朝要大得多,汉朝对于归附和纳降者均使其与汉人杂居,施以汉文化的教化,实施与中原一致或接近的中央集权行政管理,最终使其汉化,这样的益处在于增强了边地与疆域的稳定性;而唐朝则是满足于少数民族的称臣纳贡和远播声威,相对不很注重民族融合,这样的好处在于能够通过较小代价(主要是物质财富的赏赐或互市等),一段时间内获得别人表面称臣,但长期的、统一的行政管理很难建立。因此即使少数民族一时归附,也会时叛时服。更重要的是一旦朝中有变或中原出现内讧(如长达数十年的武周系统与李氏皇族的皇权之争和“安史之乱”),少数民族便会相应起事,引起更大祸端。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