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罕见的“套头葬”

 恶猪王520 2022-02-16

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为贵州省内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区之一。可乐乡位于赫章县城西北约60公里处,地处乌蒙山脉中段的东缘,为一东西走向的山间坝子,海拔高约1800米。坝子中间有可乐河自西向东流过。在坝子南北两侧,各分布有一列高50-100米的小土山,这些小山上目前已发现十余处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墓葬群和数处大体同时期的遗址。这一地区业已成为贵州战国秦汉考古的核心区域之一,许多重要的考古遗存被渐次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贵州考古界的同仁们在这一地区已做了大量的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收获,2000年的考古发掘还荣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在这里发现了全国唯此仅有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套头葬”。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图:M374出土套串珠  右上:M373出土人面青铜扣饰  右下:M373出土陶杯

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可乐套头葬是国内考古发现中的一种特有的葬式。迄今为止,除了贵州赫章可乐外,别的地方还未见诸报道。近年,据说在东南亚也曾发现有少量案例。套头葬,就是用铜釡(鼓)或铁釡套在死者的头部,个别还同时在死者的足部也套一件铜(或铁)釡(或洗)。故发掘报告将这种奇特的葬式命名为套头葬。关于这种葬式的命名,有的学者则将其直接称之为“铜鼓葬”,也有人将其称之为“铜鼓套头葬”,继而改称为“釡鼓葬”。由于习惯上的原因,本文所采用的命名沿用原报告上的套头葬称呼。

关于套头葬这种奇特葬式所代表的意义,由于其发现的地域范围目前还仅限于贵州赫章可乐地区且数量有限、史籍上又不见于记载、外加考古材料较少,因此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还较为困难。之前稍有明确意见的也不多见,席克定先生曾提出套头葬“是一种原始崇拜的反映,反映出人们对灵魂的崇拜,对釡类器物的崇拜。用铜釡(或铁釡)作为葬具套在尸体头部埋葬,能够给死者带来安宁,能够给生者一种慰藉。这种套头葬的习俗,不是划分墓主人社会地位高低,拥有财富多少的标准。”另一种为杨淑荣先生的看法:“这种奇特的埋葬方式似反映了这些墓主人的民族身份特殊,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当地先民重在保护头颅的特殊宗教信仰有关。”

下图:M373局部

右上:M373清理

右下:M373清理完成后

图片
图片
图片

到目前为止,在可乐所发掘的乙类墓(具有强烈地方土著文化因素的墓葬)中,共发现套头葬25座,其中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年发掘出土20座,2000年发掘5 座。此外还发现其他一些特殊葬式墓葬6座,其中用铜洗垫头1座,用铜洗盖面2座,用铜戈插于头侧地面3座。即就说,在可乐业已发掘的276座乙类墓葬中,采用特殊葬式的墓葬共计31座。一直以来,有关采用这种特殊葬式的意义和采用这些特殊葬式的墓主人的身份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焦点。

在可乐业已发掘的276座乙类墓葬中,采用特殊葬式的仅有31座(其中套头葬25座),约占乙类墓葬总数的11.2%,即就是说,采用这些特殊葬式的墓葬所占比例极小,加上6座采用特殊的葬式的非套头葬式的也不过一成左右。同时,从可乐乙类墓发掘出土的器物来看,出土的最大型的器物主要就是用于这些特殊葬式所用的铜釜、铜鼓和铜洗这三类容器。此三类器物应该是当时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重器。将这些重器用于极少部分人的墓葬中,势必有某种特定的象征意义。但同时,在所有乙类墓葬中,尚未发现有任何一例用陶釜、陶鼓或是陶洗替代上述三种器物用于类似的葬式当中。由此可见,采用这些特殊葬式并非是当时流行于当地该人群中的一种具有普遍文化意义上的葬俗。这一观点,叶成勇先生在其博士论文《黔西滇东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考古遗存研究》一文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套头葬虽然有特色,但并不是最流行的葬俗,相反,用木棺作葬具则是最主要的方式。被学术界看重的可乐套头葬也并不是上层社会的专利品,最多只是一种可供自由选择的随葬习俗而已,尚未形成稳定的规范。”如果说套头葬是一种葬俗,同时与财富有较强的关联,那么对一些处于社会下层的人势必会制作出类似的陶质器型用以替代上述几种器型,类似的明器则会大量被生产同时被应用于墓葬之中并采用类似的特殊的葬式,但在可乐发掘的所有墓葬中未曾有此现象出现。同时,就套头葬分布的地域来看,目前还仅在可乐这个小地方有发现(据称最近在柬埔寨发现有少量类似案例),其分布地域极小,这也似乎在说明其文化象征意义并不强烈,尚不能构成一种稳定的葬俗文化。

图片
图片

M374清理情况

2012年8月,笔者在可乐亲自抢救性清理了两座乙类墓葬,分别编号为M373和M374,其中M373为铜釜套头葬。从M373墓出土的器物组合及其放置位置来看,俨然就是一个武士形象。死者头部缠着头巾并盖1件铜釜。头发上撇有发簪2件。铜釜左右两侧各放置漆器5件。左右两耳各戴骨玦5件。脖子挂有石珠2串,孔雀石串珠数圈。右胸部挂有铜铃铛1串和人面形扣饰1件。右手执1件铁叉。右腰间佩有木鞘铁刀1把。左手指上戴有铜指环数圈。脚部有漆器和陶杯各2件。到目前为止,M373是可乙类墓葬中出土器物最为丰富的一座,达70余件(套)。

套头葬始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晚期消失。自西汉中期始,中原汉文化在这一地区逐渐取得统治地位,当地的土著文化渐次消退。从可乐墓地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现象并结合相关文献似乎可以看出,汉人自战国时期以来开始渗入西南夷地区,至西汉中期汉人与汉文化在西南夷地区站稳脚跟并取得统治地位,其历程有如一部充满刀光剑影与血雨腥风般的壮烈史诗。

                                                                        转载自 贵州考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