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 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 郑州市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 日降雨量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 由于遭遇罕见持续强降雨 郑州市常庄水库、郭家咀水库 及贾鲁河等多处工程出现险情 郑州市区出现严重内涝 造成郑州市铁路、公路 及民航交通受到严重影响 △20日,在郑州,行人涉水通过积水路段 
△20日,央视新闻报道河南郑州地铁轨道内积水画面 暴雨无情,我们虽然抱怨天灾的残忍,但在灾难之后,如何抵御洪水的侵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今天建筑君想跟大家来聊聊在没有高耸入云的建筑的古代有哪些防洪防汛的建筑,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古人的建筑智慧。
寿县,古称寿春,战国时期楚国都城。城墙之内,应是古楚国寿春城的遗址。我们现在看到的城门和城墙,是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初建,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建的。至于,为什么要建筑围绕寿县一圈的古城墙?说法不一。一说为了战争御敌于古城之外,一说是为了防洪。古城墙不仅是中国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古城墙,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防体系。2001年6月,寿县古城墙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明清城墙”项目。 寿春古城为什么能成功地躲避洪水?它的设计巧妙有三处:
1、城墙的石岸 寿县的古城墙在壁脚处加筑了一周高3米、宽8米石头堤岸。护城石堤为整个城墙增加了一道坚固的防线,顶住了洪水对城墙根基的直接冲击 。2、城门的设计 瓮城是保护城门的一个小城。在古代即便敌军攻破第一道瓮城的城门,还面临第二道城门。瓮城上的士兵还能射杀进入瓮城的敌人。在2003年的洪水中,瓮城起了防洪的第一道作用。即便有少量的水能进入瓮城,也能防涝排。瓮城门和城门相互错开对于防洪也是绝妙之笔。因为一旦瓮城门溃决,汹涌的洪水以超常速度冲击的是对面足够坚固的城墙,由于城门错开,极大地削弱了洪水对二道门的冲击作用。特别是北瓮城门朝西、西瓮城门朝北,避免了洪水对瓮城门的直接冲击。3、月坝 城内四角处设置内城河的蓄水塘,解决居民用水排水的问题。
现存涵洞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位于城墙下的涵道,一是位于地面部分的月坝。所谓月坝,即以城内涵段之转角角顶为圆心,向上建筑一砖石结构的圆筒状坝墙,其直径7.7米,壁厚0.5米,月坝与城墙等高,以防止水从月坝溢出。周围又围护以厚实的堤坡,远远看去像个小山包。月坝内设石阶,可沿级递下,坝底涵沟上砌砖旋,设闸数道。 
月坝有四个功能: 第一,从整体上保护涵闸,使之与外隔离,避免了内河积水的淹没; 第二,可以随时进坝启闭闸门,控流自如; 第三,可及时比较内外水位; 第四,可以彻底消除外水倒灌成灾的隐患,真可谓一举数得。 正常时期,城内污水可以顺这个涵洞顺利排出城外,流入护城河,注入东淝河,最终流入淮河; 
当洪水来临,涵洞则自动关闭,即便是洪水的水位高达接近城墙的高度,涵洞也不会有洪水倒灌进城里。 
更加玄乎的是,虹吸原理使洪水即使高出城内的地面,城内污水也一样能排出城外。这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城墙,近百年来3次保护着老百姓免遭洪水之害。
我们不禁要感慨我国古代匠人的智慧了。当然中国古代防洪的杰出设计可不止这一处。江西赣州城墙以内的老城区却因其“千年不涝”的传说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福寿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确实在赣州古城的防汛工作中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根据史料记载,福寿沟长度为12.6公里,占地207平方公里。宋朝之前,赣州城屡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老百姓苦不堪言。 宋熙宁年间,官员刘彝任知州,规划并修建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这个宋代修建的地下排水系统,历经近千年,至今仍在继续发挥着它的排水功能,成为一个历史上的奇迹。 赣州的下水道被改造成矩形断面,砖石砌垒,宽90厘米,高180厘米,沟顶用砖石垒盖,纵横遍布城市的的各个角落,将城市的污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福寿二沟把城内、城内的几十口池塘相连。这样可以增加城市的雨水调节容量,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也可以利用池塘养鱼、淤泥种菜,形成生态环保循环链。为了防止洪水倒灌,赣州有12个水窗,水窗结构与安徽寿县的月坝相似。 水窗还有调节池,整体控制调节城内的水量。 明沟,一个铜钱状的蓖子,它既体现了中国吉祥文化的内涵,又能有效的阻挡树枝等生活垃圾进入沟体内。 
福寿沟饱含着古人防洪排涝的远见与巧思,无论暴雨洪水如何泛滥,赣州城里的人们依然生活如常,井然有序。至今,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近10万旧城区居民的排污功能。在下雨时进行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而等干燥的时候会将吸取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所以专家认为,福寿沟地下排水系统是“海绵城市”的雏形。 福寿沟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奇迹,也是世界城市建设的典范。他比巴黎排水系统,东京排水系统分别早了800多年和900多年。这为世界防洪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湖北鄂州观音阁,始建于元至正五年,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自巴蜀到吴淞口,长江江中仅此一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阁”。 2020年,长江流域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湖泊出现超警戒水位,防汛减灾形势十分严峻。在告急的汛情中,拥有700年历史的观音阁始终屹立不倒! 
湖北鄂州观音阁,坐东朝西,逆水而立,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从俯瞰的角度看,观音阁恰似一艘巨大的航船,在浩瀚的江面劈波斩浪。 
为什么700年历史的观音阁,面对告急汛情可以如此坚毅?
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巧妙思。 观音阁坐东朝西,在龙蟠矶礁石上垒石成台。所谓龙蟠矶,是鄂州市东门外大江中的礁石。观音阁在龙蟠矶垒石成台之后,台上才建起楼阁,阁与矶巧妙地融为一体。 
它依石而建、地基牢固,如同船舷一样,既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流;更重要的是,在观音阁的受水面,建了一堵异常坚固的弧形石墙!这是一道挡水墙,保护观音阁主体免受洪水的正面冲击。 建在龙蟠矶之上的礁石地基有多坚固?2015年,专业机构做过地质评估,发现龙蟠矶礁石上有不少裂缝,但即便如此,专家评估后发现,这些裂缝并不会影响建筑安全,甚至不需要进行处理。 
而观音阁受水面的那堵弧形石墙,则被称为“神来之笔”。应对洪水冲刷,这面挡水墙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至今为止,没有人知道挡水墙是什么时候建设的、这堵墙为何能屹立数百年不倒。这也给观音阁增添了无数神秘色彩。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并不断配置文物保护附属设施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700年的观音阁并不是从未毁损过。1954年,长江遭遇一次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观音阁遭遇毁损;1996年7月,洪水猛涨,观音阁后殿东南台基崩塌一半;1998年,观音阁又一次被大洪水全部淹没,部分设施遭受损毁。 而使观音阁每每从毁损中重新恢复的,就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其的维修工程,并且使安防、消防、水电、防雷、工作用船等设施设备到位,不断加固观音阁。 更重要的原因还要属第三个:长江防洪能力的不断增强。
具体来说,体现在两方面。 古人面对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展现了超凡的建筑智慧,随着历史的变迁,环境的改变,当今社会对防洪治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防洪工程也在与时俱进地进步着,防洪不仅事关城市的安危,更关系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上内容来自于公众号建筑科技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