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总体上肯定管仲具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有效阻止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殉主而死,反而做了桓公的国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至今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头散发、衣襟左开了。管仲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为了恪守小节,自杀在沟渠里而不为人知呢。” “相”是诸侯国诸大夫中掌握国家政权的大夫,位高权重。当时的礼制为“大国三卿”,其中两位上卿由周天子任命,一位下卿由国君任命。当时齐国的大夫主要有高氏、国氏、鲍氏、晏氏等。在当时世卿世禄选官制度下,管仲只是因鲍叔牙让贤而成为下卿。“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风俗。夷狄是少数民族,在当时属于“外国人”。夷狄入侵中国,就会用外国人的习俗改变中原的礼乐制度。中国人一旦使用外国的习俗,改为“被发左衽”,就是未能守礼讲礼,甚至是灭礼弃礼。礼制不存,其后果将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人伦道德都将不复存在。管仲一直追随公子纠,其根本目的还是希望能够辅佐齐国走向富强。事实证明,管仲辅佐齐桓公不以兵车,九合诸侯,利济天下,使其他诸侯都共同尊礼,实现了用王道、不用霸道而协和万邦、复兴礼乐的理想。忠,未必能得仁;仁,必定重忠信。召忽把信义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为主殉节而死是“忠”是“信”,值得称叹。管仲不为主殉节,看似不忠失信,而得以辅佐齐国变得强大,利益万民,安定天下,保障诸侯各国未被夷狄入侵,进而守住并传承先王礼制,其实质是“仁”是“义”。管仲大忠大信于天下百姓,召忽小忠小信于公子纠个人。小信小忠只不过是匹夫匹妇之谅而已。所以,孔子认为,应该看到管仲具备的大忠大信、大贤大善、大仁大德,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看待、计较其节操与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