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323期】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18章》评价历史人物岂能拘泥于小信义?

 陆英图书屋 2020-10-29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18章评价历史人物岂能拘泥于小信义?

14·18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音pī)发左衽(音rèn)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匡”字,指匡正。“天下”,意为天子统治的地方,指整个中国。“微”字,与“无”字同义,就是假若没有。“被发左衽”的“被”字,与“披”字同义,被发,就是披散着头发而不作发髻左衽”的“”字,指衣襟,左衽”,就是衣襟向左边开,这是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被发左衽”,当时落后、不开化的“夷狄之俗”,也指沦为夷狄。匹夫匹妇”的“”字,指一般。匹夫匹妇”,就是普通的平民男女。”字,指小信义,也就是不问是非地死守信用。“自经”,指自缢。“沟渎”,指偏僻的小山沟。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不能为主人以身殉难,还去做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得以匡正,民众直到今天还受到他的恩赐。假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沦为夷狄了。他难道要像普通的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偏僻的小山沟中自杀,而不被世人知道吗?”

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子贡和子路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说明这是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看法。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却与众不同,独具慧眼。从《论语》全篇看,孔子对管仲有褒有贬,是依据历史事实,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在《论语·八佾》第22章中,他批评管仲器量狭小,办事不节俭,有违背礼节的行为。在上章和本章中,孔子又高度赞扬了管仲尊周室,攘夷狄,匡正战乱局面,使天下安定太平,生民免遭涂炭的功业,肯定他避免了中原民族“被发左衽”,被异族同化,导致文化衰落局面的出现。管仲所建树的功业,都是关系大义、大节、大信、大公的天下大事。据此,孔子认可管仲是“仁人”,这反映了他着眼于大节而不拘泥小节小信的思想。孔子对待历史人物的客观态度、深邃眼光,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附:

【原文】

14·18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释】

:匡正。天下:天子统治的地方,指整个中国。:无,假若没有。(音pī发左衽(音rèn):被发被,同“披”,散发不作髻左衽:衽,衣襟,瓣襟向左掩这是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被发左衽”,当时落后、不开化的夷狄之俗也指沦为夷狄。匹夫匹妇:指普通的平民男女。匹,一般。:小信义,指不问是非地死守信用。自经:自缢。沟渎:偏僻的小山沟。

【译文】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不能为主人以身殉难,还去做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得以匡正,民众直到今天还受到他的恩赐。假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沦为夷狄了。他难道要像普通的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偏僻的小山沟中自杀,而不被世人知道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