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交新风 | 落字无悔

 圆角望 2022-02-16

网络技术为人际交流提供了便利方式,也催生了特殊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不使用严肃的书面语,更接近比较随意的口语,交际时往往需要即时做出迅捷的反应,因此错别字、病句不可避免,省略、追补、倒装等用法也常常出现。但是,网络交流毕竟不是口语交流,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多差别。

口语交流是面对面的情景化交流,语言表达未尽之意可以通过表情、身姿加以补充,现场语境也会起到辅助理解的重要作用,所以口语交流比较随意。说快了、说错了也没有关系,一方面说话人可以随时找补,另一方面对方也会及时脑补,相互之间的准确理解比较容易达成。但是网络交流是异地的文字交流,不能利用任何情境因素,很多内容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否则就容易造成误会。而且网络交流的话轮之间是允许有较大停顿的,可以考虑几分钟才回复,这在口语交流中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使用的符号系统不同,口语交流和网络交流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却是很重要的区别:口语交流随风而逝,网络交流落字无悔。口语交流中不管说了什么,交流完了也就完了,我们记住的只是主要信息内容,无法在事后字斟句酌。而网络交流则在电子屏幕上留下了准确的记录,一旦留痕就无法挽回,而别人可以拷贝转发,可以反复揣摩。

“有充分考虑时间”“文字内容会留存”这两个特点结合,就使我们对网络交流的严谨性有了更大的期待。漠视这种期待,就会使网络交流不畅,甚至会催生一些社会事件。

近年来,屡屡出现用截屏的聊天记录或者网络评论作为证据来爆料、投诉、举报甚至报案的,因为“有图有真相”,效果要比间接复述好得多。控诉方的主要依据是“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说话人对自己的任何言行都要负责。而被控诉方往往也会觉得冤枉,他们的申辩理由往往有两方面:一个是断章取义,脱离语境来曲解对话;另一个是私密语境下的谈话比较随意,不应作为正式证据。应该说双方都有一定的道理,其中的是非曲直脱离开具体的事件还不太好判断,但是这类事件日益频繁地出现,还是提醒我们网络交流和口语交流还是不一样的,需要慎重对待。

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者而言,你要意识到你的文字可能会永远留存在网络上,时刻记住你的阅读者可能不仅是当下的交流对象,而且是未来的所有人,所以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发出之前要三思。特别是一些公共平台的留言,不能因为匿名的身份而口无遮拦。

对于网络材料的阅读者而言,你要有一颗良善之心,要设身处地考虑对方发言的局限性,不要断章取义,更不要上纲上线。对一些私密的对话,更要注意保护对方的隐私。你可能是无心的截屏玩笑,但无数次转发后就可能引发轩然大波,导致网络暴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交流已经从口语交流和书面语交流中分化出来,它“落字无悔”的特点可能会慢慢改变人类日常社交的属性:我们会更加慎重地对待语言文字,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的日常表达。这一方面是好事,让我们能更理性更周全地思考问题,但另一方面无疑也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比如会降低日常交流的效率,说话吞吞吐吐,求全责备;比如我们需要时时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变得更虚伪……

对这些问题,我们的语言学家、社会学家都还缺少应有的思考,甚至法律制度也没有跟上——如何看待网络交流材料的法律效力仍然无法可依。但是,我们每个人已经生活在这种交流方式中,对此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总是有益无害的。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2期《社交新风》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