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羁押风险动态评估机制的必要性 近日,苗生明厅长指出,规范和扩大适用取保候审。检察机关拟会同公安机关探索完善保证方式,发挥保证人、保证金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法律责任,建立非羁押风险动态评估机制,让取保候审好用、管用。 2022年,最高检正在会同最高法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安全部等部门共同起草制定《关于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依法推进非羁押强制措施适用的若干意见》,拟对少捕慎诉慎押工作作出统筹部署和进一步规范。 所以,少捕慎诉慎押是自留地,需要深耕细作! 二、非羁押风险动态评估APP的内容 (一)GPS定位、北斗定位。对犯罪嫌疑人可以定位。 (二)电子栅栏。防止离开相应区域进入特定区域。当然也可以设定多个区域比如说宁波市和苏州市,两个市是相近的。比如说我经常会往返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天津市,我就可以在这4个地方开权限,这里的未经批准不可离开所在的地级市就可以解释为不可以离开上述的3个地级市。这就是科技对于法律的解释! (三)人脸定期识别与打卡请假线上办理、扣分预警(分级处置)“一次都不用跑”。 三、如何实现 (一)政法委主导、公检法司全面配合 以政法委为统筹核心,横向打通公、检、法、司四家单位,纵向贯通省、市、县、派出所/大队/检察室/派出法庭四级管控中心,实现对取保候审犯罪嫌疑人全覆盖、全天候的精准管控。 1.合规不起诉过程中,涉案企业的老板与工作人员经常要出差出市,特别重罪案件在做合规整改过程中(人家也要去做生意嘛),取保候审必须配套数字化监管APP/手环(年纪较大不会用手机)。所以,非羁押风险动态评估机制,很必要! 当然手环要做的不要太能被直观看出来,要跟运动手环类似(抗酸抗热/摘下即报警)。 2.附条件不起诉全面扩大化,与不起诉不批捕同城化待遇,也需要非羁押风险动态评估机制!比如外地籍的犯罪嫌疑人方案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同时也愿意被数字化监管的就可以公对公的不批捕,这就是同城化待遇!人家提出了我要在本地租房了,检察官还是不给机会批捕了,这个确实不符合共同富裕的本旨意。 3.审查起诉阶段,电话联系犯罪嫌疑人不到了,检察官又要电话办案民警了,办案民警再在内网找到该人联系方式再告诉检察官,检察官再联系犯罪嫌疑人。成本太高。 4.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找不到了联系不到了,网上追逃要给与异地公安机关费用…法制大队执法办案中心可以同步监控N多取保候审犯罪嫌疑人。 5.审理阶段,法院再也不会说要建议判处非缓刑(实刑)的,一定要直接先关看守所了,法警队执行刑庭决定逮捕也方便很多。 6.可以直接复制到社区矫正数字化监管平台中。以前社区矫正,是电话监管的,最怕的就是比如说手机要交给别人使用或者说是打电话时来电转接(A手机号码留着放在本地/人到了外地拿着B手机/B手机来电转接A手机电话);请假可以直接“一次不要跑”,线上请假上传材料、审批留痕。 7.违规处理扣分清晰可见。初始分值100分,30分以下需重新羁押。比如远离电子栅栏,扣10分/次;不请假直接离市,扣20分/次;进入禁止进入的场所,扣50分/次;参与禁止参与的活动,扣50分/次;超期未打卡,扣20分/次;干扰证人,扣100分/次;通过打分系统,将日常管理量化,直接掌握犯罪嫌疑人显示状态,避免违规发生。而且违规电子证据的能可视化提供,方便民警作为取保候审执行人员进行处罚。 (二)APP的引入 1.跨省/异地取保候审执行,现在是现在是嫌疑人被取保候审之后,公安机关或者是邮寄或者让嫌疑人带纸质的取保候审通知书到执行地派出所儿来报到(检察机关寄送本地公安机关执行,可能石沉大海)。这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这段时间可能失控。如果有了APP,尤其是跨省都使用,这个人输入系统直接一推送,就到了这个执行单位这边儿点接收就可以了,整个过程都是系统相通实时确认。 否则,一是,再次犯罪很麻烦(检察院直接移送案件/公安局之间合并案件),可以有效避免这段儿时空的失控。其次,A地办了取保,去B地交接执行取保候审,然后我又到C地工作。我在这个过程长期在那儿打工,我就可以把再把手续又挪到这儿来,这由C地来代为监管,都可以做一个延伸的,从管控体系上形成闭环。 保证金的收取现在都是决定机关就收了,实际上应该是到执行地派执行地公安机关收取保证金。APP有了跨省合作平台,从系统里面就直接可以将嫌疑人的保证金交到执行地,这个公安机关的账户上去,这是解决这个全国的保证金收取违法/异地取保候审执行没人管的问题(异地公安机关收了保证金就要监管)。 2.取保候审交钱过程中到保证金账户所在银行柜台去交钱,非常繁琐,而且要求是民警带着去。有了APP民警直接不对接犯罪嫌疑人交钱,犯罪嫌疑人直接对接银行。在APP给银行开通端口给个二维码,嫌疑人通过手机APP就可以交钱。整个过程中民警不接触钱,嫌疑人直接就把钱交到指定的账户里面去了。当需要没收了保证金了,通过APP给银行发指令,银行这边儿把钱就转到公安局所在财务账户(即没收),财务再通过这个有一个二二十位的代码输入到国库(财政局)的非税账户(罚没款账户)去,完成了没收保证金OK。 退还的时候儿,传统模式是说嫌疑人拿着这个身份证,再到公安局办公室的财务处开这个支票然后再上银行取钱。非常繁琐。有了APP收取保证金时,直接就给留了一个银行二维码。嫌疑人退卡退还保证金的账户。银行这边儿收到指令之后操作,然后直接就退还到嫌疑人的账户。 整个过程当中避免了民警接触现金,这是防止这个挪用/私自扣押(机动侦查权大头);其次嫌疑人也好,家属嫌疑人家属/民警少跑路。节约了大量的排队的时间,节约了民警集中精力。此外,取消了纸质的这些支票、五联单的一系列东西,无纸化办公也是提高了很大的效率。 3.对于检察官,犯罪嫌疑人比如说甲地决定以地执行好,他在乙地执行的情况,平时是看不到的。只能靠执行地公安机关电话、文书也好传过来了,咱们这边儿才知道。有了这个系统之后,检察官包括办案民警在屏幕上就可以看到在乙地的执行情况。 综上,非羁押风险动态评估APP很有用! (三)全国一盘棋 通过系统后台、民警/检察/刑庭手机端app、犯罪嫌疑人员手机端app及芯片手环(犯罪嫌疑人员手机端app及芯片手环两种方式二选一,比如说年纪大的就可以选择手环),实现对犯罪嫌疑人员的实时管控,可随时查看犯罪嫌疑人员实时位置、活动轨迹、活动热点图,管控情况一目了然,发现违规情况系统自动向所属民警(取保候审执行直接负责人)报警,民警/检察/刑庭端手机app实时收到报警信息,系统后台随时可查看违规数据。 (四)各方职责 1.办案民警、检察官、法官个人都可以有管理端口APP。 2.公检法司端口可以集中在派出所或大队/法制执法办案中心、检察院案管/捕诉一体部门、法院刑庭或立案庭。 尤其说明,派出所或大队针对违规的犯罪嫌疑人员进行及时纠错,情节严重者进行处罚,同时监督执行民警管控工作,实时提供指导;法制大队监督各所队民警对犯罪嫌疑人的管控情况。检察院案管/捕诉一体部门、法院刑庭或立案庭监督前端部门对犯罪嫌疑人的管控情况。形成后对前的同步监督,接收服务中心提供的违规人员数据,实时了解管控情况,保证管控工作的进行。 APP制作公司的数据脱敏与维保工作 系统后台的使用、手机端app的安装及使用的各项问题解答;向各级管控中心提供定制的数据报表;犯罪嫌疑人手机端app/手环的安装及使用指导。 对涉案人员的信息绝对不接触,实现数据脱敏(涉密思维第一位)。 四、总结 (一)少捕慎诉慎押,是检察机关在内的政法机关2022年的中心工作,大如何做需要向数字化借战力。非羁押风险动态评估机制APP有助于实现不捕不诉同城化待遇,降低审前羁押率,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早日实现。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比如涉海涉渔的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社区矫正离开了北斗定位区域(非近海洋区域捕鱼),如何采购卫星电话平台实现管控。 (三)实施羁押风险动态评估机制。《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试行)》规定,对于被告人在羁押期间表现好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10%以下。在羁押期间的考评结果——羁押风险动态评估机制,也需要出来。羁押风险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对在押人员羁押期间表现进行考评,实现监管场所的精细化管理,同时,相关数字化考评结果还应用于法庭量刑参考、监狱对罪犯考核等,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羁押风险动态评估机制通过运用警务通、监仓机、视频监控和终端感知等设备,对在押人员表现进行全程量化、精准管控,根据羁押期间考评分数评为优秀、良好、一般、差四个等级,对应绿、蓝、黄、红四色羁押风险动态评估机制,实现“一人一码,一码一表,动态变化,自动生成”。 羁押风险动态评估APP考评范围覆盖在押人员从收押至审判终结、交付执行的刑事诉讼全过程,由看守所和办案单位共同考评赋分。看守所负责对在押人员羁押期间的行为规范、学习训练、内务卫生等方面实时动态赋分。办案单位负责对在押人员配合诉讼情况考评,当犯罪嫌疑人出现退赃退赔、翻供串供、认罪认罚等对案件办理具有重大影响的情况时及时考评。 对看守所而言,考评结果与看守所在押人员分级处遇挂钩,并应用于留所服刑人员提请减刑、假释等场景。通过羁押风险动态评估机制,管教民警可以针对翻供、退赔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同时,客观、公正、全面、可回溯的数字化考评工作,更多地被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采信认可。检察院根据看守所的评价形成量刑证据材料,并在规定范围内提出量刑建议。法院在庭审中依法决定是否采信该量刑证据,最终形成判决结果,并在判决文书中作相应表述。监狱将罪犯在看守所羁押期间的表现计入第一个考核周期,并应用于首次减刑参考。 同时,羁押风险动态评估APP还为羁押必要性审查提供依据,对于适用于非羁押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变更强制措施运用非羁押风险动态评估机制APP进行动态监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