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轻的妈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一个崩溃时刻:孩子总是在夜间的某个时间段哭闹,发作时肚子鼓鼓的,怎么都哄不好,搞得自己手足无措,焦头烂额。这个时候就要分清婴儿哭吵的原因,并警惕婴儿肠绞痛或其他胃肠疾病的可能。那么,究竟怎么区分是不是婴儿肠绞痛?又有什么办法缓解呢? 婴儿肠绞痛,你真的了解吗? 啼哭通常是健康婴幼儿沟通的一种形式,原因较多,可以是单纯需要获得照养者情绪抚慰和安全感,也可因为饥饿、不适、疼痛等刺激而产生。 ![]() 根据婴儿哭吵的特征,可将其分成3种: //正常哭吵; //过度哭吵,常由于不适或疾病引起; //不明原因的哭吵,婴儿肠绞痛就属于这一类。 婴儿肠绞痛主要有这些特点: //难以安抚、过分哭闹、痛苦状皱眉、脸红、膝盖蜷曲至胸部、声音尖锐、握紧拳头、过分排气; //可发生于任何时间,下午、晚上加重;调查研究发现,在7:00-17:00发作的比例约为8%,17:00-23:00时间段发作占86%,23:00-次日7:00发作占6%; //男女发病率相等; //与喂养方式((母乳喂养与奶瓶喂养)、胎龄或社会经济状况无关。 目前,医学上认为婴儿肠绞痛是比正常哭吵稍变异的一种表现,并未到达疾病状态。但是,婴儿时期的肠绞痛也可能对宝宝今后的健康有长期的影响,婴儿期肠绞痛患儿10年后发展成经常性腹痛的风险增加11倍;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增高;在学龄前和学龄期,更容易表现出情绪和行为问题、注意力缺陷与多动冲动、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精细运动和大运动发育落后。 怎样判别婴儿肠绞痛才靠谱? 婴儿哭吵一般在4~6周龄时达高峰,12周龄逐渐减少。婴儿肠绞痛时婴儿哭闹行为的特点是:突发的、无法安慰的哭闹;常伴有肢体语言,即膝盖弯曲、握紧拳头及面部扭曲(常常通红),表现出痛苦的体态。 ![]() 根据当前国际通用的罗马Ⅳ标准,婴儿肠绞痛的诊断必须满足下列所有条件: //症状起始和停止时,婴儿必须<5月龄; //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长时间的反复哭闹、烦躁或易激惹,监护人难以阻止和安抚; //无生长迟缓、发热或疾病的证据。
当然啦,还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小宝宝哭闹都是“婴儿肠绞痛”。所以当婴儿哭吵不停时,需要由医生进行彻底的病史和身体检查,以评估是否存在潜在的医学疾病。诊断婴儿肠绞痛时,应先排除器质性疾病。 宝宝哭闹不要慌,妈妈应对有良方 宝宝要是有肠绞痛的表现,家长不用慌张,也不用自责,婴儿肠绞痛是一种良性的、可自我痊愈的表现,并非因父母忽视引起。通过合理的方法,是可以改善的。 ![]() //改进护理的方式: 1)婴儿按摩可明显改善母婴间的互动,并能减少婴儿哭闹 2)肠绞痛抱,即在婴儿腹部施加一定的压力 3)给予婴儿更适当的护理,包括减少过度刺激,增加更有效的抚慰 //改进喂养的方式: 1)继续母乳喂养,可建议母亲规避变应原饮食后继续观察 2)人工喂养儿可更换特殊水解配方奶 3)乳糖不耐受的患儿使用去乳糖配方奶,但乳糖的影响仍存质疑 4)不建议通过改用大豆配方奶来缓解婴儿肠绞痛 //药物治疗,如二甲基硅油、抗胆碱能药物,用于缓解婴儿过度啼哭是有争议的,尚缺乏明确有效证据,故暂不提倡药物治疗。此外,单纯使用药物常会掩盖婴儿过度哭吵的真实原因,进而降低系统性治疗的疗效,故不宜作为首选干预手段。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改变是婴儿肠绞痛一个潜在的重要因素,也成为益生菌治疗的理由之一。罗伊氏乳杆菌可通过阻止引起炎症的细菌和产气大肠菌群的过度生长,抑制肠道炎症而发挥作用。已有多项研究证明罗伊氏乳杆菌治疗婴儿肠绞痛有效,因此,世界胃肠病学组织推荐罗伊氏乳杆菌用于治疗婴儿肠绞痛。 ![]() 婴儿肠绞痛是一种良性的功能性胃肠病。孩子出生后4~6周为发作高峰期,12周后发作减少,大多数婴儿可在5月龄完全恢复。家长们切不可盲目使用镇痛药、镇静剂,更要谨防 “婴儿摇晃综合症”的发生,可以通过合理改进护理和喂养方式,并根据医生的建议适当采用药物和益生菌进行治疗哦~ 宝宝肠绞痛,益生菌来帮忙,壹心选商城雅培康肠健儿童肠绞痛舒缓剂,特别添加罗伊氏乳杆菌DSM 26866,有效帮助缓解婴儿腹痛,恢复肠道菌群,缓解痉挛,平息哭泣,平息烦躁。同时产品还采用特级初榨橄榄油滴剂,健康好吸收,构建宝宝满分肠道菌群。宝宝不哭闹,家长也更安心~ 参考资料 1. 李斐. 婴儿过度哭吵[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24(6):564-566. 2. 李小芹. 说说婴儿肠绞痛那些事[J]. 江苏卫生保健. 2021;(1):10-11. 3. 谭义林. 婴儿肠绞痛的临床处理效果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9):120-121. 4. Marc A.Benninga, 等. 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标准[J]. 中华儿科杂志. 2017;55(1):4-14. 5. 武庆斌. 儿童肠道益生菌的应用[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8;26(8):813-8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