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 述 《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哲学巨著,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无论是儒家、道家、墨家、兵家、医家等等,其哲学思想都无不透露出浓厚的《易经》哲学内涵或者各大家都是用各自的不同语言阐释出了与《易经》相似的客观规律。 现在人们一说起《易经》都觉得是一部用来占卜的书,恰因为此《易经》幸免于“焚书坑儒”这一大难,是否也暗合了《易经》应用于人事方面这一趋吉避凶的目的那?还有人认为《易经》是玄学,玄之又玄,让人弄不明白。这里咱也没有资格给《易经》定性为什么哲学、玄学、科学、宇宙学等等,这是专家的事,与咱无关。咱们只是分析一下《易经》讲的什么就行了。 《易经》记载的内容 《易经》里面记载了六十四个卦和384爻,然后把六十四个卦分别命名并加以解释就叫做卦辞,解释384爻的叫爻辞。卦辞和爻辞里面记载了一些古人的事情,比如“帝乙归妹”、“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或者是一些动物,比如“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元亨,利牝马之贞”;或者一些吉凶之类的言辞,比如“乾,元亨利贞”,这些都是用来比喻或者引申出一些道理。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易经》被作为一本卜筮之书,但当孔子对其进行解释并作《易传》之后,《易经》又成为了一部儒学经典,这体现在孔子《易传》所包含的《十翼》里面,从而把《易经》提升到一个哲学理论范畴。 《易经》的成书经过 《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伏羲)、中古(文王)和下古(孔子),三个时代和三位圣人。 伏羲画先天八卦——“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殷商末年的周文王,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并进一步推演了六十四卦,并做“卦辞”。而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发扬扩充了“爻辞”(因古代父子相从,故三圣之中没有提到周公)。 孔子作《易传》,用来解释《易经》,《易传》共分为10篇,也被后人称为《十翼》,分别是《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经过孔圣人这么一解释,大家才看懂了《易经》。 小 结 由《易经》的起源和形成过程来看,《易经》是从远古文明时代到春秋时期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由最初的卜筮作用,逐渐转化为阐述天地物运行规律的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总纲领,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