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审美特征(名作欣赏·评论版)( 段继红)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2-16
2021-12-20 00:48段继红

摘 要:王维多才多艺,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高深的佛学造诣,他的诗营造出音乐绘画之美和禅意幽深的独特审美意蕴,从而在盛唐诗坛上独领风骚。

关键词:山水田园 艺术意境 禅意之美

山水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小谢,盛于唐朝,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盛唐诗人们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川景物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王维正是个中圣手,他的山水田园之作清新淡远、自然脱俗,达到了信手拈来、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往往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淡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精通音乐,擅长绘画,在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一种自然之美、心境之美与艺术之美融为一体的纯美诗境。他的诗除了“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外,还营造出一种“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有禅”的意境,在中国诗坛上独树一帜。

王维的许多山水诗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描写恬淡优美的田园风光,饱含着浓情。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氛围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消解着内心的郁闷和愁情。情和景恰切地融合,氤氲出宁静安闲的美好意境。

王维诗的融情于景还多言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的关怀、慰勉之情。在《淇上别赵仙舟》一诗中写道:“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在山长水阔、日暮天寒的背景中抒发依依惜别的殷渥情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的志趣,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自己,抒发了闲居之乐、高洁之志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写景淡宕而饶有余味,抒情含蓄而又意味深长。

一、山水诗中的绘画之美

作为唐代画坛上杰出的代表,王维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因此他的诗呈现出鲜明的绘画之美,正如苏轼曾在《东坡志林》中的点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山水诗中的画意体现在诗有色彩,他笔下的大自然,往往如绘画般充满清新淡雅的色彩。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等等。

作为画家的王维,他的诗往往有画局,结构鲜明、层次丰富、远近相宜,且动静相兼、声色俱佳,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

王维的山水诗讲究光影的摄入与映衬,很多诗中都反复描摹了朝晖夕阴、月光云影、松林清泉、日月光晕烘托之下的折光投影。光影的巧妙编织,使画面流光溢彩,更具立体感。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用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描绘出一幅寂静清幽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王维在《偶然作六首》中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更加认同自己是画师身份的王维,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雄伟,还是边疆关塞的辽阔荒远;无论是小桥流水的恬静,还是丛林古刹的幽深,都能运用最自然、最凝练、最生动、最富于特征性的语言,点染成一幅形象鲜明、意境深远的优美画卷。在这一幅幅画卷里,诗人的自我形象与外界景物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我的境界。

二、诗中的音乐之美

王维以极高的音乐造诣出仕,其山水诗中充分体现了音乐之美,很多诗旋律活泼、音韵婉转、朗朗上口,充满淳雅的格调。其中有雄浑的交响曲,如《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古木参天,重峦叠嶂,杜鹃齐鸣。一夜透雨后山间的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远远望去,如同瀑布从树梢倾泻而下……诗人用如椽大笔,描绘出了气象阔大,神韵俊迈的巴蜀景色。诗人不仅能排演壮丽的大合唱,还会演奏优美的小夜曲:“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早秋山中作》)……动听的鸟喧虫鸣,低迴的泉水幽咽,声之所起,音之所及,交织成外景与心灵的融合,一曲曲悠扬舒缓的乐曲,令人陶醉。

三、诗中的禅意之美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王维,在洞见了大唐王朝内部相互倾轧和窳败衰落的现实,又加之自己颇不如意的人生遭际,逐渐对政治失望,愈加归心佛禅,醉心书画,于艺术和山水之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与外部喧嚣世界隔离的宁静、从容、淡然的精神世界,而王维在这个精神世界里获得了自足和快乐。

王维的诗风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山水题材,充满了空寂宁静的禅意,他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自由,他自稱“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寂寞中,他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中,宁心静气地观照物象,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就在这样的禅境之中,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从而催生了许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优美的艺术境界,并形成王维与世无争、清净出尘的人生态度。

这种心境充分反映在他的山水诗歌创作之中,很多山水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流动着空灵,渗透着禅意。《旧唐书·王维传》中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闲居净坐”的乐趣。如: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登辨觉寺》)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闲居净坐”大都带有禅定的目的,他是有意用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自然境界消除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因此,王维的人生态度和消解苦难的方式,除了陶渊明式潇洒出尘的理想国“桃花源”,还多了宁静空明的禅悦坐忘,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消解痛苦、解除人生困境的一条出路。但诗人在“净坐”之时,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在“山林优游禅”的修习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的禅悟,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审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诗便在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之中诞生了。王维诗中常用“静”“澹”“远”“闲”“清”“淡”“孤”“深”“寂”“空”等字眼,充满禅意和佛理。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从这些诗里,可以体会到王维独自在深山或幽林之间,唯有空山、明月、花鸟与诗人为伴,获得了精神和心灵的自由和快乐,在时空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

他欣赏着大自然的冷寂,体验着内心的孤独,沉浸在空寂快乐之中。在思想上他认为“寂”为至乐,“晚知清静理,日与人群疏”;在美学上,他认为“寂”为至美。因此,诗人在诗中常常抓住“空”“寂”二字表达禅理,如“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酬张少府》),充满亲近自然,身与物化,随缘任运的禅机。又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胡应麟《诗薮》评这首诗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神韵的淡远,也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善于用自然淳朴的景物作为描摹对象,笔调清新,色彩温润,营造出一幅幅清幽淡雅、冲淡平远、空灵澄澈的优美意境。“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从自我感受出发,描写自然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王维的每一首山水诗,都可绘成一幅山水画,吟出一首美妙的乐曲,都充满着冲淡宁静的禅意。王维一生把所有的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空灵超逸,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达到了天人合一,诗、画、乐、禅相融合的独特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 王维.王维诗集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2]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胡应麟.诗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基金項目: 一流本科建设工程——上海市高校优质在线课程《诗意人生》,2016年—2020年

作 者: 段继红,文学博士,上海电机学院文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