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红民:母亲的教诲

 晋南道 2022-02-16
母亲的教

                                       

前言

2015年1月19日,母亲突发心脏病倒在从邻居家回来的路上,走完了她漫长的八十三年人生道路。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翻开曾经的文章,重温《母亲的教诲》,仍然受益匪浅
母亲今年70多岁了,身板还算硬朗。小时候我体弱多病,母亲对我备加呵护,有着比其他人更加深厚的养育之恩。1981年的冬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辞别母亲外出工作,至今算来已有二十几个年头了。人到中年,常常思念母亲。想起她对我的养育之恩,更想起她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之情。
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农村还生活在贫困线上。许多人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经常会在干活的时候,顺手牵羊往自己的衣服里塞上点家里用得着的东西。比如说:男人分派晾晒粮食的活计,回家就会从裤腿里或鞋坑里倒出些许粮食来;妇女,则在摘棉花的时候趁机把棉花塞进怀里、裤裆里夹带回家。小时候我常听母亲讲,今天某某人被抓住了,明天又从某某人的身上搜出了东西,而她从来都不动那样的念头,即使别人一边往身上藏棉花,一边劝她也拿上一些棉花的时候,她都毫不动心。
农村的孩子放学后,不是帮大人干活就是挎上篮子,到地里割草喂猪羊。出门前母亲总要叮嘱我:不要动生产队的庄稼,不要割生产队的苜蓿。“吃不穷穿不穷,不会计划一世穷。”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由于母亲有计划过日子的思想,和父亲的辛勤劳动,才不至于使我们兄弟四人,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里饿过肚皮。母亲的过日子理念,如今也成了我贯穿在生活中的理财思想。
母亲对我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且付诸于行动。她用她自己“拾表不昧”的事例,又一次为自己的儿女做出了榜样。
我们家很久以前与别人合住一院,几十年来和睦相处,互帮互敬。七十年代末,村里规划宅基地,允许我们两家中的其中一户搬迁。我们家人口多不便搬迁,因此答应给那户搬迁的人家一定的经济补偿。后来,对方提出的条件太高,而我们家家底薄无法答应,谈判破裂,几十年的交情由此断送了。
 那户人家搬迁后,出于报复的目的,又在其旧址上强行栽上了几十棵小树苗。因为该户人家的儿子在县政府办公室工作,父亲一介农夫能奈其何?父亲多次找村里负责人解决,都无功而返。最后,父亲征求了曾驻我们村工作队的一位干部的意见后,终于理直气壮地拔掉了对方强行栽种在我家院子里的小树苗。但是,先前住同院时,对方栽下的一棵桐树还生长在原地。
来年春天,对方的儿子到我家挖他的桐树了,一阵忙碌之后他满载而归。过了一会儿,小伙子满头大汗地跑来了。他一进门就连声喊道:“ 婶子,婶子。”(自从两家关系破裂后,他头一回这样称呼。)“什么事?” 母亲听到叫声,走出房门问道。小伙子很焦急地说:“婶子,刚才我挖树的时候,把手表放在了猪圈的房顶上,不知道你看见没有?”“看见了,有你的手表在。”母亲毫不犹豫地答道,“但是,不能就这么交给你,得把你隔壁大哥叫过来,作个见证。”母亲提出了归还条件。大家知道,七十年代末,一块上海牌的手表不是所有人都戴得起的。那时候我们家更是困难时期,三个哥哥娶媳妇花光了家中的积蓄,父亲还要供我上学。我们师范同学许多人早就戴上了手表,父亲也曾想给我买一块,不过只能是说说而已。然而,母亲见利没有忘义。她说:“昧良心的事情咱不能做。何况我们一个院住了几十年,没有红过脸。只能让你不仁不能说我不义。”母亲就这样把捡到的手表还给了失主。
古罗马的贺拉斯说过,“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家过去人多家寒,父母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产。但是,母亲用她那朴素的语言和善良的行为,为我留下了一生都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我深深地祝福母亲健康长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